>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多元解读与道德底线

时间:2015-03-04 11:08来源:乐学堂点击:字体:[ ]

现在的多元解读的确呈现泛滥之势,陷入了“学生有发现都是可贵,当然都应该肯定”的误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多元解读成了一项大提特提标志性的东西,所以要贴上新课程的标签,不能没有多元解读,把多元解读理解得低层化,片面化。二是新课标下众多公开课推波助澜的结果。面对成几十上百的听课者,除非你有很高的认同度,你怎么上别人都会爱屋及乌,否则你是没有多少胆量去冒这个险的。因为公开课最怕的莫过于启不开学生的嘴,所以明知学生的发言有些“超编”甚至在感情价值观上存在问题,但还是怕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导致冷场,或者是担心自己驾驭力不够,或者出于其他考虑,反正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干脆就“纵容”过去了。到底多元解读该不该有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本价值取向、时代背景、语言环境、作者的情感这些要素是否存在“界”?“界”又在哪里?真的很难回答。但是我认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有一个“界”是必须给个底线的:那就是道德。

先来看这样一个课例,上的是一篇课外文章《我们的先辈们》,其中有一段是讲述邱少云烈士的故事的,有一个学生就这样说,“据我看到的资料,当时邱少云完全有时间翻一个身,滚到后面的水沟里,而且完全不需要大的动作,敌人是很难发现的。在这样完全可以救出自己的情况下而被火烧死只能说明他不够机智,甚至有些愚昧!紧接着便是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评价:“是啊,机智别说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战场上也一样。”接着老师便引领学生开始学习下一个语段了。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语文教学不能不顾及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功能。《语文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前面有这样一句话“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我们不能让语文课去完成政治课的任务,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了多元解读的“尚方宝剑”就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该有的情感渗透。像上面这篇课文,我们就不能置作者的写作目的于不顾,该灌输的还是要灌输,否则怎么传承我们民族的精神?一个没有向上精神认同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孩子对正确价值观的迷茫与缺失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道德底线绝不能模糊,否则为形式而形式,为多元解读而解读,决不是课改的初衷。

学生的“非常”解读与我们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有一定的关系,目前社会越来越激烈,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在学业上有极高的期望,但对孩子的道德品行要求却不甚重视;而社会生活中不正之风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也在有形无形之中受到冷落和腐蚀,同时人们的心态也越来越浮躁,所以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现象到处可见,连我们纯洁的课堂也不能幸免。一位老师上《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在补充相关情节并结合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时,有个学生说:“我觉得祥子很笨,他去租一辆人力车,然后逃掉不就得了,还要拼死拼活地去挣命?”姑且不论租车是否需要押金能否得逞,就从这学生脱口而出的流畅语言,我们不能不担心这会引来很多学生附和的想法。社会本来就有类似的现象存在,但是存在是一回事认同又是另一回事。社会的污浊现象我们无力去改变,但是课堂上学生产生歪曲的想法我们是有能力也是有必要去加以纠正的。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毕竟语文要承担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本身,还要有一定载道的功能。否则就不能叫语文了。

道德底线模糊有时候表现在情感的冷漠上,缺乏应有的同情与怜悯。比如有学生在《柔石小传》中读到柔石“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时竟然大叫“好玩,和游戏中一样酷”。我们不能不感到悲哀,对民族英雄不仅没有崇拜,反而对革命前辈付出的鲜血与生命竟然是冷冰冰的“好玩”。还有学生说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不够潇洒”,“臃肿的身体爬上爬下的姿势没有美感”。表面上看是审美观的问题,实际上是情感上的问题,不能说不同情就是不道德,但至少不能说他的道德水准很好,我想作为教师此时如果不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父被们的艰辛和深沉的爱,感受一个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那是我们的失职!

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发现和重新构建精神世界的过程。在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个性的反应的时候,不要忘记提醒和纠正:该有的道德底线不能丧失。

 

    多元解读与道德底线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