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教有方 > 正文

学会做人,一个危险的口号(3)

  • 日期:2012-01-06 10:31
  • 来源: 学友共享
  • 浏览:
  • 字体:[ ]

  另外,“人”不是“做”出来的,“做”出来的“人”是“做”给别人看的。但是,“学会做事”就可以说,因为“事”是“做”出来的,并且有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所以说是“学会做事”。

  我很担心“学会做人”的翻译,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会被人庸俗化了,以致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不赞成笼统地提“学会做人”的口号。如果一定要提这个口号的话,必须有两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一定要给予“学会做人”正面的、积极的、明确的含义。因为,我们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历来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自主。如果我们不对“学会做人”的教育口号给予正面的、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家长,可能就会接过这个口号去赋予他们自己“各取所需”的内涵和外延,甚至用这个口号去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二个前提是不能用“学会做人”来替代“学会生存”。如果我们用“学会做人”来替代“学会生存”,把“生存教育”变成“做人教育”,即使我们把“做人”明确为“做一个正派的人”,充其量也只能是“以红代专”,培养出“心(红心)有余而力(能力)不足”的人。例如,许多下岗工人都是“正派”的人,但面对下岗的现实,必须重新进行再上岗培训,这种“再上岗培训”就是“学会生存”。这种“生存教育”是绝不能用“学会做人”来代替的。可能有人会说:“做人”是说“做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因此,“学会做人”是“学会做全面的人,完整的人”。这种说法既别扭又牵强。“学会做完整的人”,这话根本就不通。

  既然,联合国的口号是“学会生存”,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如实地翻译成“学会生存”呢?为什么一定要绕着弯子在“做人”上做文章呢?在汉语里,约定俗成的“做人”只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待人接物;二是当个正派人。完全没有必要在“做人”上面翻来倒去,既扰乱了人们的思维,又容易造成误导,还把最根本的“生存教育”给撇过一边。

  生存教育的中国特色“生存教育”与“素质教育”几乎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同一种意义的教育不同的名字。两者都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根植于社会,要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等等。“生存教育”从培养人的各种“生存”能力和技能的角度去强调教育;“素质教育”从发掘人的潜能去强调教育。如果一定要加以区别的话,素质教育的层次更高一些、涵盖的面更广些。比如,人的审美、音乐欣赏等等方面的教育,对一般的人来说,并不直接属于生存能力或生存技能之层面的教育,但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生存教育”有多种理解,最典型的有3种:一是生存教育不是教育人去做一个正派的人,而是教人懂得游戏规则,但是懂得游戏规则的目的不是做个遵纪守法的正派人,而是懂得“玩”游戏的规则,甚至是懂得钻游戏规则的空子,从而得以生存。最有代表性的是《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在书里鼓吹和推销的观点(请读者阅读有关章节)。

  二是“生存教育”实质上就是“做人的教育”;或者干脆用“做人教育”来代替“生存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就能“学会生存”。“做人”是首要的,是高于一切的。恐怕《信使》的译者持的就是这种观点,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定要把“学会生存”译成“学会做人”。

  三是“生存教育”就是要发掘人的各种潜能,增强人的生存能力,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及变化。

  其实,世界各国的情况不同,差别非常巨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属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只能提出一些一般性的口号,因此这些口号对各个具体国家不一定具有统一的、具体的、一成不变的指导意义。比如,“学会生存”在贫困的非洲国家和在美国的含义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中国的独生子女所面临的社交能力退化的问题,和美国孩子抱着计算器丢了计算技术的生存能力退化也是不一样的。这些个花样翻新的“学会”的口号,在发达国家来说,指的是教育应“以人为本”,以人为起点,以人为归宿。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