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教有方 > 正文

教育要不要平等?(3)

  • 日期:2011-11-09 11:18
  • 来源: 学友投稿
  • 浏览:
  • 字体:[ ]

    相信读者对这些情况已很熟悉,在此不必费太多笔墨。公平概念对教育的困惑
    美国教育讲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极其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这是它在诸多方面领
先于世界,以及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得以发展,甚至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
    我们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需要借助“公平”概念否定“均等”观念。
    如果说“平等”观念的落后在于压制强者,那么“公平”观念的先进则在于解放强
者。我们常常只注意到扶助弱者的人道,而忽略了压抑强者的不人道。
    矿矿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学前班读书时,因为是刚到美国,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
因此主要是跟班适应,尚无受抑制的感觉。但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他就感觉美国的
学校太平淡、太无聊、太没有意思!甚至觉得学校是牢宠,产生不想上学的念头。从四
年级开始,学校为孩子设立了“天赋教育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人道”地解放了一批
受抑制的孩子。
    下面介绍一些美国学校“天赋教育计划”的情况,估计不少教育工作者会感兴趣,
所以这里介绍得稍微详细一些:矿矿经历的“天天教育计划”ABC
    在美国的天赋、天才教育中,有两个词被用得最多。一个是“gifted”,其直译是:
“给予的”,可翻成“天赋”、“天赐”。另一个词是“仿应的”,这个词含有“聪
明”、“智慧”、“天生的才能”等意思。这两个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自然所赋予
的、先天的才能。
    美国的天赋教育同中国教育主张的“开发智力”中的发掘潜能不一样。美国的天赋
教育主张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让孩子的才能自然流露,自长自成,完全不同于中国那
种加压负重式的开发智力的教育。它的宗旨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
教育,就像为伤残儿童提供特殊教育一样,那些具有天赋才能的孩子也应该得到适合于
他们能力的特殊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智力发展需要。
    美国人一般都承认天才。几年前,电视台曾播放过一个连续剧(杜济·豪舍》。在
这个高收视率的片子中,主人公是一个智商高达180的男孩,名叫杜济·豪舍。他的父
亲是医生,母亲是个很有教养的家庭主妇。杜济九岁时就以高分通过了美国大学的SAT
考试,进入医学院学习。15岁时他就成了一名实习医生。在美国,医生和律师被看作是
最高尚的两个职业。15岁当医生,很像一个童话。这个故事主要讲述这个孩子医生在一
家大医院中,同那群资深医生们交往时所发生的种种趣事。
    片头出现的是一群老年的、中年的医生正通过医院的走廊向病房走来。镜头拉到他
们的脚下,只见在一片快速移动的皮鞋群中,夹着一双刺眼的旅游鞋。镜头往上抬,是
医生们笔挺的裤子,又见一条牛仔裤夹杂在其中。然后,镜头定格在医生们的上半身。
年轻的杜济走在一群衣冠楚楚的医生中间,但他的衬衣领口是敞开的,领带又不经意地
歪在一边。尽管杜济外表还保留着少年人的纯洁率真,但他却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
尚的医生。影片描写了这位少年医生在成年人社会中的困惑,但更大篇幅是表现少年天
才傲视群“雄”的成功经历。
    在美国学校里,IQ崇拜还是颇有些市场的。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大多都没有独立于
其他课程的天赋教育体系。在不同的学校,这个体系的名称、叫法不同,做法也有所不
同。比如矿矿上小学时,从一到三年级,学校没有设置天赋教育班。他的学校的天赋教
育班是从四年级开始的,简称为ETC,全称是Extended Total Curriculum,意思是“超
越所有课程”。矿矿上六年级时,因我们搬到西金库市,换了一个学校,天赋儿童教育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