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教有方 > 正文

教育要不要平等?(2)

  • 日期:2011-11-09 11:18
  • 来源: 学友投稿
  • 浏览:
  • 字体:[ ]

一条毛巾。
    二是不论男女老少,只按到达终点的先后名次颁奖。
    三是让60岁的女性先跑一定时间,然后60岁的男性再跑……依此类推,男青年最后
跑,然后按照到达终点的先后名次发奖。
    这三种评判环校跑的办法着眼点各有侧重:
    第一种办法不计较人先天的条件以及后天的努力,只侧重结果的平等。
    第二种办法不计较人客观的条件,只强调人的主观努力。
    第三种办法不但重视人先天条件的不同,而且正视人的主观努力,最后还强调一个
公平合理的结果。
    简而言之,第一种评判的办法侧重终点线上的结果平等;第二种办法强调起跑线上
的公平;第三种办法是兼顾两头。
    从这些不同的着眼点,我们可以概括出三个相应的概念:
    平等——更确切地说是中国人传统概念中的“均等”。它强调的是两个以上的平均
结果的横向比较。
    公平——是一种自身的付出与得到,努力与结果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比较。更似西方
文化中的“机会均等”。
    公正——正视人的不同客观条件的横向比较,再强调人自身主观努力的纵向比较。
    “机会均等”将导致结果不平等,要结果平等就得忽略主观努力。因此,平等的不
一定公平,公平的极可能不平等。
    “千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中的“一个样”,看似平等,实则不公平,
因为那些“干少”和“干坏”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劳而获”,是剥削了他人的劳
动成果。但是,仅仅强调主观努力也是不公正的,一个残疾人与一个运动健将可以“平
等”地站在起跑线上,但无法进行一场“公正”的比赛。
    人的差异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待人的差异,可以有几种办法:
    玉.压抑强者,然后推助弱者去弥合差异。
    2.解放强者,但同时推助弱者去缩小差异。
    3.封顶不保底(设上限,不设下限)。
    4.保底不封顶(不设上限,设下限)。
    5.不保底不封顶(不控制差异)。
    6.既保底又封顶(允许差异,但控制差异)。平等概念对教育的迷惑
    “平等”曾经像海市蜃楼那样迷惑过我们,但是,如果我们将平等、公平、公正三
者加以比较和取舍,结论是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的:平等似不可取。
    “结果均等”、“均产相安”等实为小农经济的观念。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
均。”其意是不惜以“寡”为代价来换取“均等”及“和谐”。
    鼓励个人的主观努力以及一个与这种努力相应的结果,必然会破坏“均等”和“相
安”的局面。
    因此,欲保持“均等”和“相安”的局面,要么压抑竞争,要么允许个人的努力但
排除与这种努力相应的结果。或者换句话说,你可以“干多”、“干好”,但是你不能
有一个相应的“多”和“好”的结果,而必须与他人“一个样”的“均等”。
    在这种“平等”观念制约下的教育,竞争机制发育不全。个人的主观努力虽然允许,
但是由于不允许得到与之相应的结果,致使因果循环不正常,衍生旁门左道式的畸形竞
争,诸如“走后门”、拉关系,等等。
    在这种“平等”观念制约下的教育,在处理人的差异时,往往会采取“压抑强者,
然后推助弱者去弥合差异”。例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强行把知识分子下放农村,
将“工农兵”送上大学,等等等等。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