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教有方 > 正文

教育要不要平等?

  • 日期:2011-11-09 11:18
  • 来源: 学友投稿
  • 浏览:
  • 字体:[ ]

    平等的困惑
    我们将教育的使命概括为: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但“人”是否生而平等,就一
直困惑着人类本身。
    据说,国内有一位演反面人物的演员,对历年来的“百花奖”、“金鸡奖”只颁发
“最佳配角奖”给反派演员而愤愤不平:既然演员包括了正面演员和反面演员,那么
“最佳演员”就应该也包括了演反派的最佳演员。凭什么反派演员就只配拿.配角奖?
于是,此君便义愤填膺地上了美容店。谁知道,整容医生比比划划,沉吟琢磨了半晌,
不得不告诉他:“对不起,先生。爱莫能助,您的脸只能演反派人物!”
    平等是美丽诱人的,但它总是像海市蜃楼那样,给追求它的人留下一片荒漠。历史
用其艰辛的步履向全人类宣告:人人应该生而平等,但实际上人人生而不平等!于是,
“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教育,不得不面对平等的困惑。不平等的三个永恒前提
    第一,造物主先天造就的不平等。
    芸芸众生中有高有矮、有俊有丑、有壮有弱、有全有残。来到这个尘世的人,一睁
开眼睛就会发现造物主造物的不平等,以及由这种先天不平等延续的一个后天的不平等:
有人生在百万富翁家里,有人产在露宿街头的母亲怀里,有人的父亲是农民,有人的父
亲是将军,有人的母亲是文盲,有人的母亲是教授……这种先天的不平等和后天的不平
等虽然没有作百分之百的固定化循环,但这两种不平等在相互强化。
    由于这个永恒的前提——即人的差异的存在使得任何平等都变为不平等。就像单数
加上双数永远得单数一样。当我们把两杯均等的牛奶分给两个孩子,由于孩子的需要、
状况、背景等等的不同,这种平等的分配将产生不平等的结果。比如,一个是百万富翁
的女儿,一个是乞丐的儿子——背景不同;一个是少年,一个是婴儿——需要不同;一
个善于吸收,一个消化不良——状况不同……由于人的差异是绝对的,因此两杯均等的
牛奶在他们身上的结果必然不平等。
    第二,人类无法避免社会分工。
    人是社会高级动物,人类必须组成社会,人类不组成社会,就无法生存。有社会就
有等级、有分工;有等级、有分工就有不平等。学生做作业,老师判分;学生几十人一
间教室,老师一人一个办公室。就是教师中也分等级,教授亦分正副,其工资、住房都
不同。这是分工,也是等级。除非人类改变性质,不做社会高级动物,不组成社会。这
样一来,社会分工虽可避免,但家庭也随之消失,人类也会不复存在。
    第三,竞争行为的客观存在。
    竞争是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竞争”,顾名思
义就是通过“竞”赛来“争”夺一定的东西。“竞”是手段,“争”是目的。其规律是
有人得,有人失。得与失就是一种不平等的结果。
    从上述三个不平等的前提,我们是否应该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可以、也应该拥有更先进的观念。三个概念:平等、公平、公正
    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承认人的差异,要么是
“鸵鸟”,知道有差异,但不愿去面对差异、承认差异;要么是“皇帝的新衣”的围观
者,知道差异的存在,但违心地否认现实。
    其实,承认差异并不太难,最难的是去确定什么才是最恰当的处理人的差异的方式。
    在国内读书时,曾听到一个怎样评判环校跑的争论。争论是由如下三个选择引起的:
    一是不分男女老少,不管到达终点的先后,参与者(包括“走”到终点者),人人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