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上的抗日神文

  • 日期:2017-06-25 11:47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上的抗日神文

 

2017年广州市的中考语文题考了一个小说:《龙虎斗》。

这篇小说读完,真令人哑然。小说描写了两个开饭馆的对头,两家相斗,互不相让,结果一家独胜。日本侵华,日本人上门要求吃“龙虎斗”这道菜。取胜的饭馆老板于是烹制之,并特地送上秘制萝卜一份。日本人吃完后叫好。如此几次后,日本人蹊跷地死了。篇末揭谜底:“蛇和萝卜不能同吃,吃了会中毒,严重时可能会暴毙。”

真真是高招。

于是现在我们知道了:除了手撕鬼子之外,中国人另外还有一道杀鬼子大法——用美食杀死鬼子!

一张考卷,在师生和家长们心中重千钧。毫不夸张地说,这张试卷中的文章,几乎是这群初中生三年来读得最认真的文章了。所以,每一个出题人都清楚:这张考卷,除了负担有考核功能,它还默默承担了价值观传递、道德教育、艺术熏陶等等功能。

但是,所有这些伟大功能的完成,必须基于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文章的内容必须立足于常识,其常识不能错,一旦常识有问题,必然谈不上善和美,谈不上教化和熏陶。

就本小说而言,它涉及的一个重要“常识”是:蛇与萝卜不能同吃。

我很抱歉,我不知道这个神秘的饮食禁忌。在美食大省广东呆了这么多年,吃萝卜无数,也喝过蛇汤吃过蛇肉啜过蛇粥,居然也没有一个人告诉我这个伟大的禁忌。

——所以,这个禁忌能够成立,能否有效,只能存疑。

小说不能存疑。小说好好利用了一把这个存疑的“常识”,并完成了一个重大的任务:让日本人吃,吃死他!

于是,这一莫名其妙的传言,大摇大摆地、堂而皇之地进入中考试题,成为不动声色地杀死一个日本军官的大法。

 

我真的不知道,在中日战争结束后的这近百年的时光里,中国人的想象力已经丰富到这种程度。我们当年没能痛快淋漓地杀鬼子,所以只能在后代的影视以及文学作品中,一遍又一遍地意淫,一遍又一遍地使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杀死鬼子。

《龙虎斗》传达的,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杀人:想杀人,但又不想承担后果,本身又没有血气,于是意淫杀人。这样的杀人法,一可以凸显中华美食之美,之神秘,之博大精深,之可怕;二可看出中华人物之不动声色,之智慧,之老谋深算。

作者这样写,本无可厚非。你不能要求一个莫名其妙的小小说作者对这种战争、对中国的人性有多么深刻地呈现。他自己写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本不关我们的事情。

但可怕的是,这样一篇小说,居然进了中考试卷,让挥汗如雨备考得近乎疯狂的十五岁少年们字字句句认真阅读,并镌刻入他们的青春回忆,也许还会化作他们的无意识,让他们以为:文学如此,中国人如此,美食如此,杀鬼子如此。

出题人以及小说作者,显示出来的是心照不宣的自我麻醉,自我陶醉。他们缺少常识,没有深沉地思索,还妄图耍小聪明。对战争,对战争中的美食(及日常生活),对二者的关系没有深入思考,却只寄托于一个神秘的无法示人的食物相克的“毒性”——这是对美食和大众智慧,以及广大考生的侮辱。

思想浅薄,处理方式简单,是作者的问题。但赞同作者的浅薄,简单,并将其推广至一场大型考试中,则足可见我们的出题人同样的浅薄,简单和无常识。

甄别,选择,并将文质兼美的文章奉于广大考生面前,这是出题人的责任和义务。它不仅仅是选一篇能出考试题的文章,而是要选一篇可见广州市语文教学水平、文字品鉴能力和思考深度的文章。考试卷,是教学的风向标,鞭梢所指,即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努力方向。我好奇的是,这样一篇小说,除了让人沉醉于我大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好吃无比外,还能告诉我们什么?

让我们以后对萝卜和蛇心存畏惧么?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