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写作|第十三招 并列:多箭指向靶心

  • 日期:2017-06-24 12:43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树标立的】

  掌握议论文、散文的并列式结构方法,仿照例文写一篇并列式结构的文章。

【趣味引入】

    有位叫陈之杂的先生去法国,回来讲了一个叫弗恩的年轻人的故事:一次在拿破仑雕像前,一位摄影师请我们中的一位站到雕像下作陪衬。弗恩想都没想就站过去了。拍完照,那位摄影师说了声谢谢就走了。在街角遇到衣着光鲜的人说丢了钱包,要借10欧元钱,弗恩想都没想就掏出10欧元给他。那人接过钱,问弗恩要账号,弗恩毫不犹豫地就写下了账号给那人。在路上,遇到一位骑自行车的老人倒地,弗恩连忙跑过去扶起了他,老人说他刚才看鸽子才不小心摔了,说了声谢谢就走了。他在解释我的不解时说:在强大而周密的法律面前,摄影师如果用照片诈骗,他将被责令永远不能从事摄影工作;借钱人若果诈骗,他将永远找不到工作,更借不到银行贷款;老人如果讹诈,他将因为诽谤和诬陷而遭到起诉。

  这里,陈先生讲了弗恩的三件事情,这三件事情是有相似性的,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放在一起讲,属于用了并列思维,三件事情都指向一个结论,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这种思维方法扩大一下,用于写文章,我们该怎么来做呢?


【问题讨论】

1.什么叫并列思维方法?

所谓并列思维方法,就是把几件事情先后说出,而这几件事情没有逻辑上的先后之别、主次之分。用在结构文章中,就是安排几个段落,共同表达一个核心意思,这几个段落所写的内容没有主次、先后之分,任意调整(有时需要相应的语句组接)顺序,不影响核心意思的表达。这样一种结构方式,主要适用于设置分论点证明一个观点的议论文和从多个角度来表达某一情感的文章,不适用于有主次关系、时间先后、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因素的文章。


2.在议论文中怎么使用并列法结构文章?

  在议论文中使用并列思维法结构文章,主要是指从多个方面论证一个观点,也就是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如有篇写“挫折”的文章,他的观点是“应该感谢挫折”,提取了三个分论点:“挫折使人性格坚韧”,“挫折使人积累经验”,“挫折使人获得真知”。文章就以这三个分论点构成文章的主体,加上引入和结论部分,文章就形成了。这三个分论点的作用,不仅仅是从三个方面论证的中心论点,从写作的角度讲,它开发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使作者的思路条理化,是文章的表述层次分明、逻辑清楚,给人以井然有序之感。角度选择恰当,能使文章增强立体感,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


使用并列法结构文章,关键是找角度。要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找思路。一般可以从下述方面思考:

1)性质角度对观点从性质角度进行切分。如对“宽容”进行性质切分,可以得出“宽容是自信”、“宽容是理解”、“宽容是慈善”、“宽容是胸怀”、“宽容是人格”、“宽容是德行”等等小观点。

2)事实角度。一定的事物一般都可以分析出成因、功用、价值等。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构思出优秀文章。例如培根论读书的思路就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他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由此证明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3)特点角度。对某一现象进行思考,从大量事实中归纳出特点,便构成一篇文章,如有位考生写《谈意气》,就归纳出如下特点以作分论点: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拔的,他们不畏风霜,不畏冷雨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无惧的,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他们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

4)因果角度任何矛盾的产生,任何现象的出现,总有前因。分析前因后果,弄清来龙去脉,就能找到文章的写作思路。如有同学想写一篇论鼓励人们多问的文章,他就总结出几个具有因果关系的现象:责任心强的人爱问,善良热心的人爱问,执着追求的人爱问。

5)作用角度对事物作作用一一分析,会发现有利于证明你的某个观点。如宋代罗大经的精短议论文《勤有三益》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者为了说明“为人当勤劳”这一观点,就创财健体修身三个角度看其作用,从三个方面论证: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

我们还可以自己总结出一些思考角度来。


    3.那散文怎么使用不能并列思维结构文章呢?

议论性散文与上述所讲基本一种,而叙事与抒情散文,则主要是从记叙事情和抒发感情的思路和用材方式来考虑。

记叙性散文,如果是为了记叙某人某单位的某个品质、特点等,可用并列式思维结构文章。如《大无大有周恩来》,就从死无骨灰、生而无后、做官无显、党而无私、老而无怨、去而无言和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几个方面叙写事情。

抒情性散文,则可以从几个角度抒发和强化某一感情。有篇写“梦想”的抒情散文,主体部分选取了这样一个思路来建构文章:满怀憧憬,让心中的梦想播种;翘首期盼,让梦想的种子萌芽;辛勤浇灌,梦想之花就会绚丽斑斓。还有篇文章写“幸福”,其构思思路是这样的:曾记否,第一次出门远行时送别时的愈来愈远的身影……;曾记否,那次住院时看见我醒来时你立刻显出的那疲惫的微笑……;曾记否,在这个物质并不缺乏的岁月,你依然总是把你认为好吃的东西发进我的碗里……还有的文章用一些富有诗意的句子构建几个小片段,共同组成一篇文章,也属于这种结构。 4.使用并列式结构文章需要注意些什么?

    要注意对材料进行恰当分类和切割,谨防意思重复而文意没有前进。注意所用材料不要再意思上出现交叉现象。在句式的构造上,表述可以力求齐整,能够段首排比效果。最好灵活遣词造句,做到清晰醒目。 

  使用并列结构组织文章,需要作者有较宽的视野,良好的联想能力,能够敏锐地找到不同的思考角度。



【例文赏析】

高山仰止

宁波中学  李然

自古能称得上圣人的,都是道德才能超绝的人。也许他们并不是全人,但他们必有一过人的不凡之处。在我看来,有一腔济世之情怀,有一颗推己及人之善心,有一种踏实做事坚持不懈的态度,有让众人能够感受到温暖的行为,他就是圣人,而不在乎一定得像孔夫子所说的那样高不可攀。其实孔子也没有自己以圣人自居,他是在努力地构建一个供人们模仿的榜样。如此,可供我们仰视的人就不会是廖若星辰。圣人之事,人皆可为也。

我仰慕怀有一颗济世之心的人。像孔子那样,生处乱世,礼崩乐坏,道德沦丧,杀人越货,秩序混乱,众多的人要么随波逐流,要么隐居自保,而孔子则怀挽大厦之将倾之心,“知其不可而为之”。 他遭人疑忌,不被任用,受人耻笑,饱经磨难,却志向不改,周游列国,徘徊于小人的围追堵截和诸侯的脆弱推辞之间,坚守信仰。他为什么?为了拯救人类,他以宣扬教化为上天降给自己的职责,自担重整纲纪的千斤重担,谁给他发工资?谁为他要荣誉?谁给他戴头衔?这种博大的胸怀,能不让人高山仰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投身革命,他们何曾想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为救人类,赴汤蹈火,有的连姓名也没有留下,他们不是圣人么?

我仰慕有推己及人之善心的人。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自己的人格理想想方设法地推广给众人,以理想化的境界教化众人,而不是独善其身;把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同享,不仅仅是把自己的财富拿出周济穷人,而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孔子周游列国的意义是把他的思想普及到各各诸侯国。毛泽东说,长征的意义是播种机,把革命的思想洒向沿途各地。丛飞的慈善事业,意义在于不断地唤醒人们的善心。那些笔耕舍播的思想大师,那些经营企业的致富头羊,那些筹谋发展造福人类的政界巨子,我们不崇敬他们,还去与谁为伍?

我仰慕身体力行以行践志的人。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只作空头文章,发表辉煌演讲,而在于他一生的践志之行。他虽然没有很多的机会做官,没有推行政治理想的舞台,但他不断地游说,不停地教授弟子,让他的思想在人心的田园里生根开花结果。那些有一技之专长的人用自己的行动造福人类,他们可能是普通的,但是他们值得我仰慕,实在行为,堪为人师,可见的业绩,堪为世范,这是我心中的圣人。

有敬圣之心,有识圣之眼,有仿圣之行,这个社会,必将是群星灿烂的。

〖点评〗修改文把思路集中在何谓圣人,何人该被当高山一样仰慕,删去了枝枝节节的其它想法,显得更集中,观点更明确。行为以第一段概述,后三段分承,条理清楚,说服力强,最后一段再上一个层次,明确主张和希望,展示未来,也是激励暗示,耐人寻味。

 

【实践体验】

1.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找出关键词,并以这个关键词为立意核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钱钟书说:“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

泰戈尔说:“除非心灵从偏见的奴役下解脱出来,否则心灵不能从正确的观点来看生活,或真正了解人性。”

黑格尔说:“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叔本华说:“最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假象,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在于偏见。”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2.基础教育阶段讲学习内容的专题性、综合性,而大学教育则十分强调“通识教育”。有人讲,通识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做人的基础,理当比专科知识教育更为基础,更为重要。也有人讲,接受过通识教育的人,用该拥有管他与世界、人类、文化、社会、伦理道德和优良生活等的最基本的见识和判断。还有人说:通识教育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即系统性的经典教育,养成性的人格教育,实践性的价值教育,超越性的心灵教育。

    你怎么看待这些说法?请你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理解角度,确定一个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