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进入学习成功隧道之怎样提高观察能力(2)

  • 日期:2012-09-05 08:46
  • 来源: 学习乐园
  • 浏览:
  • 字体:[ ]

钠的密度比水小;

钠和水反应激烈,是放热反应;

钠的熔点比较低,因此在反应过程中被熔成液态,又由于表面张力而成球状等等。

可见,通过对金属钠和水反应的观察,学生认识了钠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类观察不仅使学生能顺利地获得新知识,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在未来工作中去发现,去创造。

再谈一下验证新知识的观察。这类观察是为了验证已知的结论。

例如,初二物理课学完了“物体的浮沉条件”之后,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利用装着沙子的试管作为浮在液面上的物体,研究它受到的浮力跟它的重量有什么关系,从而验证了“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量”的结论。

这种验证式的实验观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观察到的现象往往认识得更加深刻。

在上述两类观察活动中,如果观察目的非常明确,在观察时就容易抓住关键的现象,对现象的感受也会更深。不少优秀生表现出了很强的观察力,这与他们在观察时目的性强有着直接的关系。

优秀生很注重预习,他们在上课前对知识就已经有所了解,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对别的学生讲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对优秀生则是为了验证自己新理解的知识,是为了丰富感性知识,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重要、最关键的现象上。

优秀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时观察目的非常明确,对实验的全部操作程序和应当看到的现象十分清楚,所以很少看书,便能独立地一边操作、一边观察,并随时做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因此每次实验都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也有不少学生观察目的不明确,计划不具体,所以观察效果很差。他们走进实验室,还不知道要做什么实验,不知道观察什么现象,更不知道如何通过实验操作来达到观察的目的。往往一边看着书,一边操作,看一步做一步,这种抓中药式的实验法,收效甚微。他们观察目的不明确,糊里糊涂地走进实验室,又糊里糊涂地走出实验室,这也正是他们学不好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重要原因。

 

(二)要有丰富的知识

 

观察能力强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而丰富的知识,又可以提高观察能力,捕捉到不易发现的重要现象,还能使观察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低级阶段。例如,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有一次经过太行山,看到许多蚌壳、海螺、大鹅卵石等东西,感到很奇怪,因为这些只有在海底和海滨才能存在。据此他作出判断:高高的太行山原来是远古时代的海滨。提出了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的学说,建立了海陆变迁的理论。不知有多少人路过太行山,不知有多少人看到了同样的现象,可为什么没有沈括这样的发现呢?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有关的知识。而沈括却具有丰富的海洋知识,所以他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科学的联想。青霉素的发现者弗来明为人类做出重大的贡献,他曾谦虚地说:“我的唯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其实,还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弗来明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否则,就是观察到了,他也不会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

上述事实说明,缺乏丰富知识基础的观察,只是一种肤浅的、低级的、原始的观察,正因为如此,不知使多少有价值的现象从人们眼前滑了过去。

 

(三)要动脑多想

 

我们知道,哈雷彗星是由英国科学家哈雷在17世纪发现的。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对它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从公元前613~公元1910年的两千多年中,有31次珍贵的记录,根据这些全面的观察材料,不难发现:我们祖先每次观察到的彗星形状都十分相似,每次彗星出现的时间间隔均为76年,因此,看到的应是同一颗星。可惜,历史上没有这种重大发现的记载,结果这样重大的天文发现,被善于根据观察材料进行思考的后来人哈雷所揭示。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