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天才”的呼唤—初一新生适应不良的辅导

  • 日期:2012-03-17 14:25
  • 来源: 网友上传
  • 浏览:
  • 字体:[ ]

  问题概述

  A同学,男,初一新生。在入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和同学动手打架多次,都缘于一两句话的不投机,或无意的相互碰撞;上课多次迟到,只缘于想爷爷奶奶,去电话厅给家里打电话;多次不交作业,不是不会,而是时间不够没写完或忘了带作业本;课间或自习课上,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若有所思;有时,还紧握双拳表现出一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痛苦状……作为住宿生,他不能习惯学校“严格”的作息制度;早操前,来不及收拾被褥,几次被生活老师点名批评;晚上,不习惯自己去打热水、洗漱;更有几次,莫名其妙地趴在床上大声痛哭,嘴里还叨念着:“我为什么不是天才?”让同学们目瞪口呆。

  问题分析

  其实,A同学的种种异常表现,源于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

  入学适应不良,是新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尤其在初一新生中最为普遍。因为初一新生大多为十二三岁的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比较差。从小学到中学,面对突然变得紧张的生活和学习,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挫折,他们有的一时间没有了精神支柱,甚至失去信心,产生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变得心情抑郁;有的遇事难于自控,便采取种种激烈的方式来发泄。A同学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辅导策略与过程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了帮助A同学摆脱痛苦、恢复自信,我对A进行了辅导。

  尽快认识新环境。我在班里召开以《小学生、初中生》、《让你了解我》等主题班会,通过比较小学和初中课程的变化,每天上课节数的变化,学习方法和作业量的不同,让同学们了解:从小学到中学,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过渡。过渡顺利,大家的学习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大步前进,反之,则会成绩下降。通过大家对自己的特长、爱好的介绍,增进了新同学之间的了解,也让A明白了:进入初中后,产生压力,纯属正常的心理反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关键是尽快适应新环境,变压力为动力,在新的竞争中争上游。

  传授有效的自控方法。为了帮助A同学控制自己的激烈发泄,我们一起研究出几种有效的发泄郁闷、解决冲突的文明方式:大哭,可以算一种调节心情的好方法;也可以直接找老师、朋友诉说,或去心理咨询室;还可以到大操场弹上一曲(弹吉他是A的强项);可以通过打球、跑步等体育活动,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更可以通过写日记、写信发泄抑郁;如果面临一场强烈的冲突时,可以紧紧攥拳,嘴里数出1、2、3、4、5……如果数到了10还控制不住自己,就转身往老师的办公室跑等。

  发挥同学互助作用。为了让A同学尽快融入班集体,我和生活老师达成共识,充分调动“舍友”们的积极性,帮助A尽快提高自理能力。宿舍长是一位从农村来的同学,生活自理能力强,又乐于助人,在我的帮助下,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在宿舍长的倡导下,从作息时间到整理内务,小到个人洗漱大到集体卫生,都有人帮助、提醒他,但决不代劳。几个星期的时间,A便被评为“宿舍标兵”。

  与家长合作共同教育。根据A同学的实际问题,我们约定家长要做“狠心”家长,控制孩子往家里打电话的次数。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周末让孩子自己乘车回家,回到家里,让孩子洗自己的衣服,学习照顾爷爷和奶奶……家长努力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指导孩子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逐步培养他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

  辅导结果与思考

  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A同学很快适应了初中的生活,又恢复了自信。他知道,他与其他同学一样,都是天才。第一次期终考试,A同学的成绩就跃居班级前5名之内,第一学年结束时,又被评为三好学生。

  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初中第一线的班主任。她在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天才”的呼唤,很具有典型性。她结合教育理论,采取了正确的教育辅导方法:尽快熟悉认识新环境、给予有效的自控方法、集体互助、家校合作共同教育等。其辅导方法卓有成效,值得中学一线教师,尤其是刚接手新生的班主任们借鉴参考。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