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 > 正文

分享初中数学公式归纳汇总

  • 日期:2021-10-11 07:51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初中数学定理、 初中数学定理、公式汇编 代数部分 一、数与代数 1. 数与式 (1) 实数 实数的性质: ①实数 a 的相反数是—a,实数 a 的倒数是 ②实数 a 的绝对值: 1 (a≠0) ; a ?a(a 0) ? a = ?0(a = 0) ?? a(a 0) ? ③正数大于 0,负数小于 0,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整式与分式 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 a ? a = a m n m+ n (m、 n 为正整数) ; ②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a ÷ a = a m n m? n (a ≠0,m、n 为正整数,mn) ; n n n ; ③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 ( ab) = a b (n 为正整数) ; ④零指数: a = 1 (a≠0) 0 ⑤负整数指数: a ?n = 1 (a≠0,n 为正整数) ; an ⑥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即 (a + b)(a ? b) = a 2 ? b 2 ; ⑦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 的积的 2 倍,即 (a ± b) 2 = a 2 ± 2ab + b 2 ; 分式 ①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 式的值不变,即 a a×m a a ÷m = ; = ,其中 m 是不等于零的代数式; b b×m b b ÷m a c ac ; ②分式的乘法法则: ? = b d bd a c a d ad ③分式的除法法则: ÷ = ? = ( c ≠ 0) ; b d b c bc ④分式的乘方法则: ( ) = n a b an (n 为正整数) ; bn ⑤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a b a±b ± = ; c c c a d ab ± cd ⑥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 = ; c b bc 2 2. 方程与不等式 ① 一 元 二 次 方 程 ax + bx + c = 0 (a ≠ 0 ) 的 求 根 公 式 : ? b + b 2 ? 4ac 2 x= (b ? 4ac ≥ 0) 2a 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 = b 2 ? 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ax 2 + bx + c = 0 (a≠0)的根的判别式: ? 0 ?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 0 ?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 0 ? 方程没有实数根; 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 x1 、 x 2 是方程 ax + bx + c = 0 (a≠0)的两 2 个根,那么 x1 + x 2 = ? b c , x1 x 2 = ; a a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 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函数 y=kx+b(k、b 是常数,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直线 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一次函数的性质:设 y=kx+b(k≠0) ,则当 k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当 k0,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函数 y = kx 的图象是过原点及点(1,k)的一条直线。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设 y = kx( k ≠ 0) ,则: ①当 k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②当 k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函数 y = 反比例函数性质:设 y = k (k≠0)是双曲线) ,如果 k0,则当 x0 时或 x0 时,y 分别随 x 的 x 增大而减小;如果 k0,则当 x0 时或 x0 时,y 分别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二次函数的图象: 函数 y = ax 2 + bx + c( a ≠ 0) 的图象是对称轴平行于 y 轴的抛物线; ①开口方向:当 a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 a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②对称轴:直线 x = ? ③顶点坐标( ? b ; 2a b 4ac ? b 2 , ); 2a 4a b b ,则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如果 x ? ,则 y 随 x 2a 2a b b 的增大而增大;当 a0 时,如果 x ≤ ? ,则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如果 x ? ,则 y 2a 2a ④增减性:当 a0 时,如果 x ≤ ?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概率与统计部分 1.统计 数据收集方法、数据的表示方法(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1)总体与样本 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 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 数据的分析与决策(借助所学的统计知识,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在分析的 结果上再作判断和决策) (2)众数与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据。 (3)频率分布直方图 频率= 频数 ,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总数,各小组的频率之和等于 1,频率分布直方图中 总数 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为各组频率。 (4)平均数的两个公式 ① n 个数 x1 、 x 2 ……, x n 的平均数为: x = ? x1 + x 2 + ...... + x n ; n ② 如 果 在 n 个 数 中 , x1 出 现 f1 次 、 x 2 出 现 f 2 次 ……, x k 出 现 f k 次 , 并 且 ? f1 + f 2 ……+ f k =n,则 x = x1 f 1 + x 2 f 2 + ...... + x k f k ; n (5)极差、方差与标准差计算公式: ①极差: 用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 差称为极差,即: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②方差: 数据 x1 、 x 2 ……, x n 的方差为 s , ? 2 ? 2 ? 2? 1 ?? ? ? ? ? ? 则 s = ?? x1 ? x ? + ? x 2 ? x ? + ..... + ? x n ? x ? ? n ?? ? ? ? ? ? ? ? ? 2 2 ③标准差: 数据 x1 、 x 2 ……, x n 的标准差 s , 则s= ? 2 ? 2 ? 2? 1 ?? ? ? ? ? ? x1 ? x ? + ? x 2 ? x ? + ..... + ? x n ? x ? ? ?? n ?? ? ? ? ? ? ? ? ? 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 1. 概率 ①如果用 P 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则 0≤P(A)≤1; P(必然事件)=1;P(不可能事件)=0;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 的概率。 ③大量的重复实验时频率可视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3. 统计的初步知识、概率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用所学的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几何部分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 两直线 两直线 两直线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18 推论 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 (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 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 (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 (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 (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 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 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 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 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 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 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 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 对称轴上 45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 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 直线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 、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即 a^2+b^2=c^2 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 、 b 、 c 有关系 a^2+b^2=c^2 ,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 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 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 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 n-2 ) ×180° 51 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 360° 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 矩形性质定理 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 矩形性质定理 2 矩形的对角线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 矩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 菱形性质定理 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 菱形性质定理 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 菱形面积 = 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 S= ( a×b ) ÷2 67 菱形判定定理 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 菱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 正方形性质定理 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 正方形性质定理 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 定理 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 分 73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 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 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 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 那么在其他直线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 ( a+b ) ÷2 ,S=L×h 83 (1) 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 a:b=c:d, 那么 ad=bc, 如果 ad=bc, 那么 a:b=c:d 84 (2) 合比性质 如果 a / b=c / d, 那么 (a±b) / b=(c±d) / d 85 (3) 等比性质 如果 a / b=c / d=…=m / n(b+d+…+n≠0), 那么 (a+c+…+m) / (b+d+…+n)=a / 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 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 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 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ASA )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 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SAS ) 94 判定定理 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SSS )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 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 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 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 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 值 101 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 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 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 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 推论 1 ①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 推论 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 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 心距相等 115 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 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 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 推论 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 等 118 推论 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90° 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 推论 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 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 ① 直线 L 和 ⊙ O 相交 d < r ② 直线 L 和 ⊙ O 相切 d=r ③ 直线 L 和 ⊙ O 相离 d > r 122 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 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 推论 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 平分两条切线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 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 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 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 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 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 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 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 ① 两圆外离 d > R+r ② 两圆外切 d=R+r ③ 两圆相交 R-r < d < R+r(R > r) ④ 两圆内切 d=R-r(R > r) ⑤ 两圆内含 d < R-r(R > r) 136 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 定理 把圆分成 n(n≥3): ⑴ 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 n 边形 ⑵ 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 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 n 边形 138 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 正 n 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 n-2 ) ×180° / n 140 定理 正 n 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 n 边形分成 2n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 弧长计算公式: l = 142 扇形面积: S 扇形 nπ R (R 为圆的半径,n 是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 l 为弧长) 180 n 1 = πR 2 或 S 扇形 = lR (R 为半径,n 是扇形所对的圆心角的度 360 2 数, l 为扇形的弧长) 弓形面积 S弓形 = S 扇形 ± S ? 143 尺规作图(基本作图、利用基本图形作三角形和圆)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已知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 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 Rt△ABC 中,∠C= 90 ,SinA= ∠ A 的对边 ,cosA= ∠ A 的邻边 , tanA= ∠ A 的对边 , ° 斜边 斜边 ∠ A 的邻边 CotA= ∠ A 的邻边 ∠ A 的对边 145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0 ° Sinα 45 ° 60 ° 1 2 2 2 2 2 1 3 2 1 2 Cosα 3 2 3 3 tanα 3 Cotα 3 1 3 3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