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物 > 生物百科 > 正文

千古之谜——恐龙的绝灭

  • 日期:2009-10-12 09:16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中生代是恐龙的时代,那时恐龙几乎遍布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环境。但是到了距今6千5百万年的白垩纪末期,恐龙——无论是巨大的还是矮小的;聪明的还是愚蠢的;敏捷的还是笨拙的;肉食的还是植食的——全部绝灭了,无一幸免。统治了地球长达1亿年之久的庞然大物们以及它们的近亲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快地从地球上消失,要不是它们遗留下许多巨大的、或是奇异的已变成了化石的骨骼被人们从地层中发现,人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他们。是什么原因使得它们绝灭呢?1980年6月上旬,阿尔瓦雷兹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白垩纪——第三纪绝灭的天外原因”的文章,提出导致恐龙绝灭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是一个宇宙天体。他提出,如果6千5百万年前一个直径为10公里的陨石撞击了地球,那么它就会掘开一个约175公里宽的冲击坑,爆炸造成的岩石粉屑会以尘埃的形式溅入同温层并迅速地散布于整个地球上空,把正常情况下到达地球表面的光线大都遮挡住了。在随之而来的黑暗中,光合作用停止了,植物不再生长,食物链的根基被破坏,恐龙,以及许多其他的动物绝灭了。这种假说的证据是白垩纪——第三纪地层间发现富含铱元素的粘土层,同时地层中的古生物记录反映了生物的高绝灭率。这种假说就是著名的“碰撞说”。
     然而,恐龙并不都是在距今6千5百万年的那一瞬间绝灭的。这种现象使人怀疑祸从天降一说的正确性。前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蒙古戈壁沙漠地带的五条恐龙和一些恐龙蛋壳化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石成分中有含碳酸盐的磷酸盐物质,值得注意的是化石中含有丰富的氟、硫、钡、铅以及稀土金属如钍等,而且钍的含量高达0.37%,比地壳中钍含量的百分比高80倍。有证据表明,那时的地质构造运动剧烈。伴随火山爆发,改变了生物生存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影响了地质,化学环境,污染了食物和水质。那时生态环境中稀土元素含量已呈饱和状态,其浓度接近或达到足以使动植物致命的程度。因此有人认为地球化学变化是导致恐龙绝灭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的科学家提出了彗星撞击假说。彗星是一种质量较小,形态特异的天体。它对生物的危害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彗星靠近地球时,其有毒成分如无色气体氰根对地球的大气污染,二是当彗星与地球相遇时,如果一个大彗星撞击地球陆地,它冲击掘起的喷溅物可大于彗星本身的重量,与小行星撞击地球陆地一样,可以造成地质构造、气候和生物的剧烈灾变。大气的变热会杀死陆生动物。
     对白垩纪——第三纪的过渡层氧化电位研究表明,当时的海水温度大约上升了 5℃。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绝灭的恐龙是因为天气太热引起心脏病发作而致死。恐龙绝灭原因到底是什么?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除了上述三种假说之外,还有超新星爆发假说、太阳超耀斑假说等等。各种假说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局限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间的渗透和新思想新技术的应用,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努力找到最符合实际的答案。恐龙和所有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动物。靠下蛋的方式繁衍后代。中国学者赵资奎等研究了广东南雄盆地发掘出的恐龙蛋,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处于恐龙灭绝时期的恐龙蛋壳的超微结构普遍异常。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对恐龙灭绝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观点,认为我国华南地区白垩纪末期恐龙的绝灭开始发生在白垩纪——第三纪交界之前的20~30万年,而灭绝的原因可能和当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微量元素的富集有关。他们推测,当时我国华南地区可能受到微量元素的污染,同时气候又相当干燥。一方面通过食物链的运转,大量微量元素聚集到恐龙体内,破坏了其生理活动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平衡,结果影响了恐龙的生殖过程,形成了病态结构的蛋壳,它们易碎而且无法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另一方面蛋内营养物质中微量元素过分富集,也会大大降低恐龙蛋的孵化率,使恐龙无法正常繁殖后代,从而走上了绝灭的道路。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