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地理百科 > 正文

登封观星台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台

  • 日期:2009-10-22 09:19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告成镇北,告成即阳城。这里北望嵩山太室峰,西观少室诸峰,面对箕山,南临颍河,东有石淙河绕流。相传西周大政治家周公姬旦曾来到阳城测验日影。今观星台南20米处尚保留有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宫刻立的“周公测景台”石表一座,其制与《周礼》所记土圭测景之说相符。石表为长方形柱体,上有屋顶石帽,表高196.5厘米,约八尺(唐天文尺),表下有与表同高的覆心状石座。座上面北沿距石表背面36.6~37厘米,约合一尺五寸,这段距离恰好是夏至八尺表的投影长度。这是我国建台时间最久的一座测景台。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年间,距今已有约7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观测天象建筑之一。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命太史令王恂等人进行历法改革。首先,让郭守敬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经过王恂、郭守敬、张衡等人的辛勤观测和推算,终于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18年)实行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法》。此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 365.2425日,合365天5时48分12秒。与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但格里历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里改革的历法,比《授时历》晚300年。
     如与现代科学家推算的回归年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相比,《授时历》仅相差26秒,因此,我国观星台所测时间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早最科学的。观星台为砖石结构,由覆斗状的台体和台北面漫长的石圭组成。台高9.64米,平面方形,其上小室为明代增建。台室通高12. 62 米。台下各边长16米多,台上各边长8米多。有明显的上下收分,反映了宋元时期建筑特征。台北壁下设有对称的东西两踏道口,人们可同时由两口盘旋登至顶部。踏道由红岩石条砌成,梯栏及台顶四沿女儿墙用砖砌成,上层用红石雕顶封护。台上是观星和测影的工作场所。台北面中部砌一凹槽,槽的南壁上下垂直,东、西两壁有明显的收分。其直壁与台下的石圭是一组测量日影长度的元代圭表装置,因为它比前代的八尺之表高出5倍,故称“高表”。石圭在台体以北,南端伸入北壁的凹槽内,与直壁相距36厘米,石圭长31.96米,因它的用途是测量天体,所以古人称之“量天尺”。它的上面是连续平铺的三十六方青石板,上刻有流水的双行水渠,渠南端有方形注水池,北端有长条状泄水池,池两头有泄水孔。这种水渠在古代天文仪器上通常是用来取水平的。在历史上,观星台屡遭破坏。元代以后,几经修葺。明初,在台前建立了周公祠;嘉靖年间对台体与石圭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清代对周公祠等建筑进行维修。1961年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1975年国家拨专款进行复修,并找到了早已散失的量天尺圭石,恢复了量天尺的三十六方圭石原貌,其长度达到31. 96米。与《元史》所载的石圭长128尺接近。重建了围墙,美化了周围环境,种植了花草树木。观星台已对外开放,每月有不少国内外学术界及广大游客到此参观。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