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地理百科 > 正文

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 日期:2009-09-03 11:40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耕作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最为突出。但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与其他自然因素有根本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于:人类的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中,人类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就不一样;另外,人类的活动往往是有意识、有目的给土壤以影响。对于具体的自然土壤或某种成土母质来说,人为因素可以给予土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土壤发生某种质变的、速度远远超过自然演变的过程。如人类破坏植被和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强烈的侵蚀。人为因素还能定向地培育土壤,使肥力特征发生巨大的变化,乃至发生质变。如人类为了开垦利用土地而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措施,调节或改变某些成土因素间的对比关系,使其不断适应于农业生产的需要。通过人工的培育,生土可以变为熟土,熟土变为肥土。这不仅改变了原有土壤性质,而且改变了其自然发育的方向,使之成为受人工控制的耕作土。
     当然,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土壤属性虽然可从得到强烈的变化,但也不能不看到自然土壤及其相互联系的成土因素还继续发生影响,某些自然土壤的属性也只能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地发生改变。这种自然烙印不会在顷刻之间得以消失,甚至是很难改变和消除的。所以在指出人为因素的影响时,也不可能忽视各自然成土因素在不同程度上的持续作用,人为的措施也必须适应自然规律的变化和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坡地上的红壤,经人工开垦改良后可发育成为水稻土。它在各种水耕型措施影响下,许多性状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如原来颜色浅红、层次构造较简单的荒地红壤剖面,耕种后变为颜色灰褐、具有水稻土特有的层次沟造,即表土层成为结构良好、肥力较高的耕作层。此层之下形成了坚实的犁底层,再往下,在特殊水分状况影响下出现了斑纹层(半熟化层)。此外,由原来的酸性变为微酸至中性反应,养分含量也显著提高。表7-8说明浙江第四纪红粘土上发育的低丘红壤,在垦种八年后的旱地中,随耕作管理水平不同,土壤肥力比未垦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