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地理百科 > 正文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 日期:2009-09-03 11:36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温度、降水、湿度和蒸发等因素而起作用,即水热条件及其动态的综合。
     1.气候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及其地理分布气候因素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到土壤中的水、气、热的状况和变化。气候不仅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和物质的淋溶过程,而更重要的是在颇大程度上控制着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决定着养分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的速率和规模。所以,气候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因素,控制着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过程的总趋势。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土壤便有很大的差异。气候在地表呈有规律的变化,构成呈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布的图式。而土壤的类型亦发生相应的更替,表现出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土壤的这种空间分异通常认为主要是由气候的变化引起的。但气候与土壤之间的关系,也可因其他成土因素的参与而变得复杂化。另外,土壤的特性不仅与近代气候有关,而且与过去的气候变迁有关。如受第四纪冰川波及的地区的土壤年龄和风化期的长短,就与未受这种影响的地区的土壤有巨大的差别。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土壤受冰川覆盖的影响特别深刻,由于冰川退缩的情况不同,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差异。
     2.气候制约着土壤的形成过程气候对成土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母质和土壤中矿物的风化和淀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水分的蒸发和淋溶等过程。一般地说,温度增高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 0℃增至50℃时,化合物的离解度增加7倍。所以在低纬地区的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速度,比中纬和高纬地区的快得多,风化壳和土壤的厚度也比中、高纬地区厚得多。如我国高温多雨的南方,风化壳的厚度可达几十米;而干冷的北方和高山区,风化壳皆很薄,土壤发育程度也较低。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湿润地区,淋溶作用强,土壤具有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等特点。如各种森林土壤。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干旱地区,淋溶作用弱,土壤常具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盐基饱和度较高,剖面中有碳酸盐、硫酸盐甚至易溶盐的积累。
     如栗钙土、棕钙土等。水热条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则相应地减少。降水量的影响则刚好相反。雨量增多,有机质及全氮的含量亦多。但过冷和过湿时它们的含量又趋减少。这就表明温带草原土壤(黑钙土)成土过程中水热条件的总效应较高。此外,与该植物有机体的特性也有很大关系。从哈德逊湾到美国西南部(东北—西南)广大地区,气候、植被、土壤剖面和土壤类型的相应变化。在这个方向上,气候从冷而潮湿变为暖而干燥,植被从针叶林变为沙漠灌丛,土壤从酸性变为碱性,剖面特征也依次发生更替,表现出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性。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