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地理百科 > 正文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 日期:2009-07-22 07:15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苔原气候区以南,包括西西伯利亚(南部除外)、东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中国东北极北部、朝鲜和日本45°N以北等广大地区,是东西横贯亚欧大陆北部的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带。它在亚洲分布的面积约有700×104km2。本区北界为夏季最热月 10℃等温线(即苔原气候的南界); 南界大致以年均温4℃为界,在西部约与纬线平行,大致与50°N 线相当,在东部则沿蒙古高原北部山脉,从贝加尔湖南侧向东北沿外兴安岭而达鄂霍次克海岸。本气候区属大陆性冷湿气候,冬季由于极地高压扩张,冰洋气团可经常侵入,气候严寒,冬季持续6—8个月,最冷月均温-15 至-3O℃,绝对最低温可达-45 至-50℃,东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形成北半球的寒极。 夏季气温上升, 7月均温一般在10—12℃以上,南部可达18—20℃,个别的日最高气温可上升到30—35℃。
      全年仅有寒暖两季,暖夏过后,就入严冬,气候大陆性强烈。本区严冬虽比其他同纬度地区寒冷得多,但在暖夏气温却相差无几。全年降水量300—600mm,且由西向东减少,西部约为300—600mm,东部约为300—400mm,东北部约为200—300mm。冷季降雪,地面形成的雪被厚度足以防止土壤深层冻结,使植物免于冻死。西部夏雨量和冬雪量相差较少,但东部夏雨量比冬雪量大,因而冬季积雪的厚度也由西向东变小。本气候区的南北宽度并非到处一致,东西差异也较苔原气候区增大。如以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气候相对比,则亚欧大陆的亚寒带是西窄东宽,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则是西宽东窄。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地势和洋流的作用。欧洲地势平坦,又无高大山体足以阴止海洋湿润气团东移,北大西洋暖流更加强了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因而把欧洲亚寒带气候的南界推向高纬;但由此向东,直达亚洲东部,一方面因大陆度增强,再加上冷洋流作用,使亚寒带气候的南界较欧洲偏南。
     从北亚整体看,本气候区以中部为最宽,东部因北有苔原南伸,东有寒流冷海,内有北半球的寒极,加上外兴安岭的影响,宽度有显著收缩。亚寒带气候带的东西差异也很明显,仍以亚欧大陆来说,在60°E以西,即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脉以西,因受大西洋的影响,大陆性自东向西减弱,降水量自东向西增加。在乌拉尔山脉以东至太平洋沿岸山脉西坡之间,主要受与北极锋有关的气旋和反气旋活动所控制,大陆性自西向东增强,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如东西伯利亚1月均温-20 至-40℃,7月为18—20℃,年降水量200—400mm,雪被厚度50—80cm。至于苏联远东区和中国黑龙江省北部的气候已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年降水量一般为500—700mm,雪被厚度只有10—20cm。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