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语 > 正文

英语专业的困境及出路

  • 日期:2020-11-23 15:53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英语专业的困境及出路

 

英语专业当前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对大学、学科、专业的评价,目前有许多量化的标准,但真正的标准只有两个: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学术成果产出。整体而言,我国的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英语专业毕业生往往以“小人才挤,大人才找不到”来描述其现状。即是说,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翻译技能,但真正精通英语,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专业素质,并具有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在本专业领域做出一番成绩和事业的人不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变化。在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缺乏学习英语的条件,所以必须进入英语专业学习。而在这个国家,英语水平很低的人很少,他们被认为是英语人才,只要他们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够满足翻译工作的需要。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是各方面竞争的宠儿,他们不愁找不到工作。
 
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英语培训机构在社会上日益增多,加之借助互联网等高科技媒体,英语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大学生的英语入学人数普遍增加。仍然是以语言技能培训为主的英语专业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高质量的学生开始向实用性、就业热门的专业流动。针对这一现状,英语界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建议和方案,即从以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翻译为主要内容的语言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为以(英语+某种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为主的英语+金融、经贸、商务、法律、新闻、旅游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但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因为增加了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课时有限,所以将原来很少的专业课程进行压缩,只保留精读、泛读、听力等语言技能课程。学生仅仅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却没有进行真正专业的学习。与此相结合的专业知识课程,不可能象本专业那样全面系统地设置,学生无法达到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水平。因此,这些学生在本专业知识的缺乏,英语也没有学好,所学专业知识比较浅薄,英语专业和所学专业都有两方面的不足。此外,金融、新闻、法律等专业的入学英语水平,也不比英语专业的入学英语水平差多少,各大学都普遍加强了英语教学,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英语还达到了六级以上,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超过了两方面既不专又不精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由于英语专业的大规模发展,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英语毕业生,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就业比例不断下降,而社会仅仅是根据就业率和人才市场竞争力来衡量和评价专业的价值和意义。一年又一年,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英语专业原本的声望也随之下降,它曾经拥有的令人艳羡的精英光环,也渐渐淡去,最终沦为今天的“红牌专业”。
 
上述仅仅是英语专业困境的外在现象,探究其深层原因,需要追溯英语专业多年来的发展轨迹。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英语专业没有按照其学科性质和专业要求建设和发展,而是不断地迎合现实需要,追求短期效果,随波逐流,早已背离了自身的专业本源。一有新的现实需要,就去迎合,这样,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职业根据地和职业尊严,自损职业根基,自毁职业声誉,造成今天的积重难返,陷入进退失据,左支右绌的尴尬境地。
 
英语专业:这个专业被严重误解了。
 
为何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在国外相对稳定,而在我国,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在不断变化?胡文仲(2008)在十年前就指出:“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大发展时期,对经贸、金融、法律、新闻等外语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大学外语专业通过各种途径对这类人才进行培养,导致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课程设置也在不断变化。其次,是因为我们宣传的英语专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致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对英语专业学生到底有哪些特长不了解,甚至有不少误解。有些英语专业学生把学习文学、语言学、对象国文化的学生称为‘单语者’,好像他们就是英语没所长似的。通过对胡文仲教授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语专业现状的内外部原因。
 
如今的英语专业,陷入了一堆“切而不乱”的矛盾关系中——如果把专业性质和内涵定位于人文学科,会因师资条件、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原因,使全国一千多所大学的英语专业中,有一些院校不能达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且为了照顾到一千多个英语专业的实际办学能力和水平,就必须降低专业和人才培养标准,只求学生毕业找工作,而不管学生将来如何发展,是否能成为“大才”。此时,不但背离了自己的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而且使自己长期遭受指责,蒙冤受屈。
 
自一八六一年中国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京师同文馆成立至今,中国外语教育已经发展了一个半世纪。在外语教育上一个半世纪,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果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和四十年代西南联大成就最大。一批批优秀外语人才,如钱锺书、季羡林、李健吾、吴达元、田德望、陈铨、杨周翰、许国璋、王佐良、周珏良、赵萝蕤等,都出自清华或西南联大。它的成功经验,就是坚持人文科学的外语教育理念,注重人文科学、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而不是把外语专业狭隘地理解为学习外语的专业,把外语教育归结为语言技能训练。
 
一九二六年,时任清华西洋文学系(后改为外国文学系)代理系主任的吴宓,「参考了哈佛比较文学系的培养计划与课程」(李赋宁一九二六年:105),订定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课程总纲》,开宗明义地指出,西洋文学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汇通东西的精神」的「博雅之士」,所设的课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甲)成为一位博雅之士;(乙)了解西洋文化的精神;(丙)熟读西方文学名著,懂得西方的思潮,懂得英、德、法等国家的语言文字与文学,足以胜任;(丁)创造今世的中国文学;(戊)汇通东西的精神,并互相介绍传布」(黄延复1992:3536)。由吴宓先生提出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使我国外语教学和研究走上了一条全面、系统、严格、科学的道路”(李赋宁:1992:7),此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外语系都按照这一专业理念发展。可惜,我们并未坚持这一专业理念,而是随着时代的现实需要而不断变化,越来越实用、实用,丧失了外语专业的专业理念和人文教育传统,背离了外语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不仅难以培养出专业“大人才”,甚至连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专业的地位,都遭到外行人的质疑,甚至业内人士也产生动摇。
 
业界人士对英语专业作为一个独立专业的地位不清楚、不了解,还情有可原,但令人困惑的是,业内竟还认为英语专业不是一个专业。“从根本上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载体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形成专业”,教育部1998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的本科外语专业教学改革意见》指出。随后,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设想。“英语+实用型专业课程”即所谓的复合型课程,比如英语+商务、英语+金融、英语+新闻、英语+法律等等。
 
外国语言是技能,而专业语言不是技能。"外语与特定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这一说法,不仅混淆了外语与外语专业、外语学习与外语专业学习之间的基本区别,而且也加深了人们对外语专业的误解,从根本上否定了外语专业作为独立专业的地位和性质。
外语界对英语专业学科性质的模糊认识,其产生和发展,是长期以来英语专业实用性、实用性观念发展的结果。上世纪50~90年代,外语界对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讨论甚少,关注和关注的都是语言技能教学方法和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返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一观念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客观必然性与合理性。当时,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是零起点的,不能直接进入专业课学习,所以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技能。所以,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几乎都是精读、泛读、语法、听、说等语言基础课和听说读写翻译技能课。《英美文学》、《英美国家概况》、《语言学》等专业课程成为学有余力者的选修课程,任选。此外,受苏联外语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的外语教学特别重视外语学习的实践性,将翻译人才的培养作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或唯一目标。
 
将语言学习作为一种职业,必然将“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作为一种职业能力,将这种职业能力的运用,如翻译,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目标。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外语专业的基本认识模式和思维定式缺乏有效的认识,导致人们把英语专业视为学习英语的专业,这一观念及其所形成的以语言技能为中心的外语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因为英语专业是学习英语技能的,自然也就不会有专业的说法了。语言是一种技能,是一种载体,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载体结合在一起时,才能成为专业,”这就是长期积累的惯性思维的反映。
 
长期以来,英语教育中的功利观、实用观,造成了对英语专业的严重误解和偏见,混淆了英语与英语专业、英语与英语学习的本质区别,认为英语专业就是学英语,学生在听读写翻译方面的基本技能,达到了专业培养的目的。这一误解和偏见,最终导致对英语专业“工具论”甚至“非工具论”的错误理解,从而给英语专业带来很大伤害。
 
英语专业是什么样的专业呢?有人认为,英语专业只有与其他专业结合才能体现其价值,否则就没有出路。它的含意很明白,英语专业就是工具专业。一些学者认为,英语专业是一个工具与人文相结合的专业。这一观点顾及了当今人们对英语专业的普遍认知,也顾及了忽视英语专业的人文精神,显然违背了学科常识,因而提出了折中的观点。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内涵,原本显而易见,无需讨论的问题,如今引起了业界的热烈讨论与争论。这是因为受英语专业实际情况的影响,反映了学科观念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
 
英语专业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专业,更不是所谓的工具性专业,而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文专业。它所谓的工具性,不过是职业学习者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并具备的实际能力,是一项基本功,就像画家擅长写生、画画,播音比别人纯真,作家的语言表达较丰富,历史学家精通历史事件和年代。但会画草图的未必就是画家,音色纯正的未必就是播音员,精通历史事件年代的,更未必就是历史学家。职业英语工具论者,视职业基本技能为职业能力,视实用技能为职业素质,视技能习得为职业训练。
 
英语专业中偏重实用性的功利主义观点实际上是一种极端的短视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人才资源浪费。虞建华(2004)明确指出:“重‘用’而轻‘知’,是高等教育的悲哀,其后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反面教材,因为人才构成的主要方面,即看似‘无用’的人文因素,是优秀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毕业生只当一名外语教师,那是外语教育的失败。」这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所带来的后果,现在不仅是可感的,而且已经让英语专业学生体会到了切肤之痛!大学生英语“小才子拥挤”,不仅耽误了许多年轻学生的青春年华,也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入学英语水平较低,只能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是“知其可为而不可为”。然后到了90年代,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加上英语学习条件的改善,学生的英语入学水平实际上比50~80年代要高很多。与小语种相比,大多数学生是零起点,就学生的语言基础而言,英语专业是最有可能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但是英语专业“知其然而不为”,还是因50年代开始的以英语语言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英语+实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使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迷失,从而使人们对英语专业的误解不断加深。
 
错误地认为英语专业只是个学习英语的专业,把英语专业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师资条件和教学要求混淆起来,对办学的专业素质和师资要求认识不足,把开设英语专业的门槛和条件设置得太低,导致许多大学开设了英语专业。此后扩招开始,英语专业规模急剧膨胀,许多缺乏英语专业资格的院校也开设了英语专业,师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资质不足,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更谈不上课程体系。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只好一降再降,导致英语专业“小人才”越来越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就业率下降,这不仅严重损害了专业的声誉,更加剧了人们对英语专业“不是专业,而是技能”的误解和偏见。
 
英语专业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英语的专业。
 
为了摆脱目前英语专业的困境,必须正本清源,正确理清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目标,给英语专业正确的学科定位,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
 
英语专业属于人文科学专业。人文科学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系统,它以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和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为研究对象,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文科学专业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培养批判思维能力,追求和维护公正与正义。“人文科学”是从社会、国家、民族三个层面上,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取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形象和精神塑造的问题。
 
和中文专业一样,英语专业也属于人文科学。由于中文专业不是狭义上的中文专业,所以英语专业就不仅仅是英语专业了。即使从严格意义上说,英语专业也不是学英语的专业,而是通过英语来学习人文学科领域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相应的专业人才。不同于中文专业,英语专业的学生不需要重新学习中文就可以进入大学学习,而是直接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等。英语并非我们的母语,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进入专业学习。即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只是本专业的最低要求,是进入本专业的基本途径,也是为语言能力准备,而非专业学习的核心任务,更是专业学习的全部。
 
由于英语专业属于人文科学范畴,因此在专业内涵上,必须体现人文科学的基本特征。除了学习英语国家文学,社会,历史和文化课程外,学生应该具备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四年的大学英语专业学习,暂且不论中外文史哲课程,如果连英美文学、语言学、英美社会文化等最基础的专业课程都没有学过,即使是英语专业毕业生,也更谈不上英语专业人才。就像何兆熊(2004)所说:“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一般英语学习者所没有的英语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知识和修养,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它是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基本区别。就连Chomsky公司的员工,如果他们没读过Shakespeare,我想他们也不能算是英语专业的合格毕业生。类似地,一个英语能力较强,能通过专业八级考试,却没上过语言文学课的人,也绝对称不上英语专业毕业生。
 
清华、西南联大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思想,以及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是我们反思英语专业困境及其根源,坚持人文学科在英语专业中的定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专业竞争力的重要借鉴。
 
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文精神。
 
英语专业作为人文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人文性与专业性两大学科属性。“人文性”指的是人的培养与人文教育;“专业性”指的是专门的专业课程学习,即以语言、文学、文化为核心的人文课程体系。
 
重视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专业素质,对于提高其专业素质尤为重要。以往以语言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在于挖掘和拓展语言基础课教学的人文性内涵,重视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做到“课文分析,语言现象与思想内容分析”。《通过对语言现象的深入分析,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与感受》(李赋宁1993:49)。也可以反过来看,如何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感情。对于英语专业“工具论”,英语专业的专业化,首先是在专业理念上,在人文科学体系中,根据专业性质,设计出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二是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体现人文学科知识内涵要求,建立专业知识体系;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根据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
 
专业课,是专业的标志,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除了开设文学理论、英美文学、英美文化、英美历史、语言学、译学、比较文学等专业课程外,还应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或系列讲座,如西方文化史、西方文明史、西方哲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经典导读等。钱钟书先生(1994:133)指出:“人文学科各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不仅跨越国界、连通时代,而且贯穿各学科”。人文科学专业的基本特征就是这样。离开了人文科学的知识体系,人文科学的视野、基本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孤立地学习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学不好,专业知识不健全,以后发展就很难了。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