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友 > 讨论 > 正文

诱敌深入我彀中

  • 日期:2010-11-21 09:54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退避三舍的骄敌之计,其实含有诱敌深入的一点意思。下面,让我们更全面地研究一下“诱敌深入”的策略。人与人沟通时,通常会同时拥有两种心情,互相冲击。一是想相信对方,一是怀疑对方,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经常抑制自己的愿望或行动。要成功说服这些人,必须令他们相信如果这样做,不仅对自己有利,对其他人也有好处。一些能干的售货员,在推销时就时常会说:“你购下这条项链,不但增添你的漂亮,而且保值,是全家人的财产呢!”或“你开心,连你先生也高兴嘛!”这时,原本犹豫不决,舍不得放手买的顾客,会在“其他人也有好处”的前提下,很快购下那货品。又譬如当有巴士通过车站,乘客鱼贯地上车,当车厢渐满,司机总是喊嚷着:“勿站在车头,请往里头走。”但收效却不大,乘客依然是站在前头;但如果说:“里面有空位。”大家必定挤到车。厢尾部去。由此可见,无论事情多麻烦,只要利之所在,人们大多不会抱怨。爬山运动也是一样。在未抵达山顶前,由于已爬了一段路程,大家都气喘如牛,实在不想再往上爬,但当你想到爬抵山顶时,站立在群山之巅,饱览山下风光再加上那份自豪感,顿时气力大增,一下子便爬上了山顶。所以当你要说服他人时,不妨用用这登山心理,指出有利可图:“如果你能加班赶妥这批货,我给你多一天假期。”等等诸如此类。让对方感受到现在的辛苦将会得到回报,他必会全力以赴。要说服那些滔滔雄辩,讲话很有头绪的人,可谓十分困难。如果拿逻辑推论来跟他抗辩,反而正中下怀;若默默地听他讲话,又等于默认对方的观点,很容易被他得逞。对付这种强劲对手,必须先混乱其阵脚,例如在他说话时,不停插嘴:“喔!真的这样吗?”、“啊!是,真亏你想得到!”,使他的谈话经常中断,或每当他说一句话,你就点头一次;或忽然间别过头去,看着身后,令他的情绪受扰。一旦谈话不流畅,对方的逻辑思维也自然被中断。这时,对他不利的破绽可能出现,而你正可把握机会,予以反击。要说服既顽固而又经常拒绝别人的对方,绝不能采取强硬姿态,必须采用温柔战术,令他解除武装心理。经常处于“No”的心理状态的人,常会全副武装,像要挺身出来作战还击一般,其实他们是很紧张的,表情尴尬,动作瞥扭。相反的,自然随和经常说“Yes”的人,轻松舒坦,易于接受外来事物。所以,若要打垮倔强的对手,必须先要他放松心情,将其心态上的架构由“No”修正为“Yes”的方向,而这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完成的,必要技巧地将之诱向“Yes”’的方向,慢慢形成“Yes”的心理架构。可以先向对方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让他不得不反射性的回答“Yes”。例如:“贵公司的产量提高了30%,你满意吗?”“Yes!”“根据我们提供的建议,贵公司机器的损坏情况减少了,是吗?”“Yes!”“我们的顾问,为你提供了不少宝贵意见,是吗?”“Yes!”“那么下一年度,我们的顾问费提高50%,你同意了吧?!”“Yes!”连续几次的“Yes”,对方原先“No”的心理架构自然崩溃而倾向“Yes”了。这就是一步一步诱“敌”深入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借用一个成语,把它称作“请君入瓮”。说起“请君入瓮”,请看下面的故事。武则天临政时,手下宠臣周兴和来俊臣都擅长使用酷刑,二人常以发明逼迫犯人招供的残忍刑具为乐。有一次,朝中有人告发了周兴,武则天闻报后十分恼怒,命来俊臣亲自审问,旨曰:“得不到口供,提头来见。”来俊臣想了半天,便派人到周兴府上,请他到自己宅内喝酒,周兴很高兴,欣然前去。来俊臣喝着喝着,叹了口气,对周兴说:“老兄,你我发明了那么多刑具,昨天我奉旨审讯一名钦犯,用尽办法他都不肯招,你有没有其它的法子?”周兴一听,兴趣盎然:“这还不容易,你只要把犯人装进一只瓮(大坛子)里,四周架起木炭,用火一烧,不就什么都承认了。”来俊臣一听,抚掌而笑:“周兄好计!我们这就演示一番。”说完,便吩咐手下按周兴的办法准备好瓮,周围点上炭火。接着来俊臣从怀中掏出圣旨,说:“周兴接旨。现有内状告发你,你如果不招认,便请进此瓮吧!”来俊臣先是欲擒故纵,而后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制伏了对方。为了能够说服对方,不在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反对言辞,而是先想办法缩小自己与他人不同意见的范围,叙说共同点,让对方解除思想上的防线,而后再陈述已见,使对方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意见。这种说服方法,就是诱敌深入,或者叫做“欲擒故纵法”。人们在语言上犯错误,往往是因为逻辑思维发生了错误。在这时,如果你想纠正对方,就不妨先顺着对方的思路,层层推断下去。那么,对方思维逻辑的混乱,便自然显露出来,不攻自破。有时,为了维护对方的情面,不便直接点破,可利用诱导的方式,使对方自下结论,推翻自己的观点。《左传》记载:有一次,齐景公的爱马忽然病死了。景公十分生气,要将看管马的人,处以肢解之刑。这时,晏婴正好在景公身边,他看到景公又犯了滥用刑罚的毛病,于是就走下台去,左手提着犯人的头发、右手操刀,问景公说:“恕臣冒昧,主公可知古时候的圣人尧舜,在肢解犯人时,先从哪个部位开始呢?”“从……从……从寡人开始。”尧舜是圣人,圣人当然不可能把人处以肢解之刑。晏婴故作此问,是为了制止景公错误的行为。景公一时为之语塞,就答非所问地说:“从寡人开始。”后来,景公听从晏婴的谏言,没有肢解看管马的人,但怨气还是难消,就命令左右说:“把那个家伙抓进牢里!”晏婴一听,又对景公说:“那个人这样被抓进牢里,一定感到莫名其妙,下狱之前,先让我数说他的罪名吧!”“好吧!”晏婴把看管马的人叫到面前说:“你仔细听着,你犯了三项重罪:第一项是工作不努力,连一匹马都没能好好看守;第二项是使主公最心爱的马死掉;第三项是由于爱马的死,使主公不得不杀死你。这件事如果宣扬出去,所有的责难将都集中在主公身上,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也会拿来当做笑柄。你就是犯了这些罪,所以才要被抓进牢里,现在听明白了没有?”晏婴这些话当然是故意说给景公听的,景公再昏庸也听得出这番话的弦外之音。他长叹一声:“夫子,放了他吧,放了他吧!别让他使寡人背负不仁的罪名。”无辜的看马人终于免掉了一场牢狱之灾。晏婴在这里使用的正是欲擒故纵的方法。他不是直接拂逆景公的意图,而是设法改变其思路,使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荒谬和错误。约在二千三百年前,战国时代的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物。其姓田名文,曾封于薛邑,以“门下食客三千人”见称。为齐国政界的实力人物。有一年,孟尝君与齐湣王闹意见,乃舍弃宰相之职位,返回其封地薛邑。孟尝君回到封地,原来打算暂时休养,但不久却发生一件事情,使他不得不全力以赴。原来,薛邑南部邻接荆国(即楚),荆人发动大军来攻打薛邑。薛邑的国力与荆比较,可说非常悬殊,单独与荆交锋,可说毫无胜算可言。虽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向齐王请求援兵,但由于不久前才与湣王闹翻,所以无论怎么说,也不好向湣王开口求援。这时,孟尝君实在觉得一筹莫展。不过,这时刚好有位贵人出现。有人报告说,淳于髡为齐出使荆国,在回齐的途中,据说要经过薛邑。“对啊,我为什么不求他帮忙呢?”孟尝君一听到淳于髡的名字,才觉得有愁眉舒展之感。这位能使孟尝君如此依赖的淳于髡,又是何许人呢?按《史记》记载:“淳于髡为战国齐赘婿,身高虽然只有五尺左右,却由于博闻强记,滑稽善辩,屡使于诸侯而未曾辱命。”(滑稽列传)“淳于髡为齐人,博闻强记,其学问不偏于任何一派,善于察言观色,顺从人意。”(孟子荀卿列传)由此可见,淳于髡此人乃是外交的能手。其与齐王室,威王、宣王、湣王等三代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而威王更赏识其才能,任淳于髡为诸侯主客。此外,淳王髡在宣王时代以学者之圣地见称的“稷下之学”中,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中心人物。及至湣王时代,更以王室政治顾问的身分,开始施展其莫大的影响力。其间,与身为宰相的孟尝君,亦有亲密的来往。“能助我一臂之力的,也只有淳于髡了!”身陷困境的孟尝君,所以会把最后的希望都放在淳于髡身上,是不无道理的。孟尝君立刻差人以礼相待,并亲至郊外迎接,对淳于髡说:“现在荆人前来攻打薛邑,而您竟不为我担心,看来我田某人是不能再信赖您了!”但,这时淳于髡却一口就答应孟尝君说:“谨听遵命!”看起来,或许淳于髡本来就有意助孟尝君一臂之力,所以才故意取道薛邑也说不定。淳于髡回到齐国,立刻晋见湣王。表面上,固然是为了身为使者完成工作后的复命,但最大的目的却不在此。他必须赶紧说服湣王,派出援兵挽救陷入困境的薛邑和孟尝君。等淳于髡复命完毕,齐湣王便问道:“荆国的情形,怎么样?”湣王也许是为表示慰劳而随便问一问,或者也许真的想知道荆国的动向也说不定,总之,这一问对正在苦思而不知如何开口的淳于髡而言,可说是求之不得的说服良机。淳于髡首先刻意地把话题扯到薛邑上:“荆国人很固执,而薛邑的人也太不自量力了。”湣王轻而易举地上了钩,好奇地问:“你这话怎么说?”一旦把对方诱入彀中,事情就等于已经成功了。这时淳于髡若无其事地继续说明:“薛人不自量力,替先王建立宗庙;而荆人则蛮不讲理,执意要攻打薛人,如此则宗庙必然不保。所以我说薛人不自量力,而荆人也太顽固。”齐湣王一听,脸色马上变得柔和些,说:“噢,原来薛邑也建有先君的庙啊!”于是,湣王乃急速派遣援兵前往救薛邑。上述这一段轶事,乃出自《战国策》。《战国策》一书虽为汉代刘向所编,但原作者是谁,却不得而知,或许刘向是把口传之类或记录的断片等,加以汇编而成《战国策》吧。其中只有这一则故事与众不同,在文后另附加有似乎是原作者所作的评语。那就是:“气急败坏地跪向人家请求,或许虽可得到救援,但效果却有限。一个善于交涉的人,只要述说事情的姿态和趋向,便可使对方立刻有所反应,一点都无须强求于人。”这项评语,自然是指淳于髡巧妙无比的说服技巧而言。他的目的虽然在帮助孟尝君,但,交涉中从未明言请求湣王发兵救援孟尝君。非但如此,话中反而刻意把孟尝君奚落一番,说他太不自量力了。然而,他却以湣王最大的弱点——先君之庙作为王牌,而与湣王摊牌。要知道,保护先君之宗庙,乃是现任国君湣王的最大义务之一。若想保护宗庙,就得派兵援救薛邑。换言之,薛邑的危机,就等于齐的危机,对湣王而言,这是绝不许隔岸观火的事。淳于髡只是向湣王提醒这一点,便已圆满达到目的了。商鞅,出身於战国的卫王族,姓公孙,因臣事於秦而受封於商邑,故称为商鞅。在秦孝公治下施行所谓的“商鞅变法”,鼓励耕织,充实战备,奠定了后来秦王政统一天下的基础。以下的轶事,乃是发生欣商鞅尚以一介游说之徒的身分,初次晋见秦孝公时的事情。商鞅是经由秦国重臣景监的介绍而晋见秦孝公的。按《史记》的记载,当时的情形如下:商鞅见到孝公后,就把握机会向孝公讲述了一大堆尧舜的道理。但是,孝公却觉得商鞅的理论冗长而无味,所以边打瞌睡边听。等商鞅退下,孝公便把介绍者——景监,训了一顿:“你介绍来的那个人,不过是个不通世故,不了解现实的人,哪里算得上是一个人才呢?”于是,景监便把孝公的话告诉商秧。商鞅回答说:“他既然不喜欢这种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我另外还有一套可以对秦孝公说。”过了五天,孝公又再度接见商鞅。于是,商鞅讲了一番为王为帝的道理。这一次秦孝公听了,没有睡觉,承认商鞅说的确是长治久安的大计,可惜,还是太迂缓,不能立刻见效。到了这个时候,商鞅才了解秦孝公内心的愿望,于是又讲述了一套富国强兵的方法,用法治主义做手段,来完成军国主义和重农主义的两种目的。果然,这正符合了秦孝公的心意,秦孝公听了眉飞色舞,立刻拜他做丞相,且两人议论一连持续了好几天,却依然乐此不疲。景监觉得奇怪,便问商鞅:“我看孝公好像很高兴,请问你是如何打动孝公的心的?”商鞅回答说:“起初,我是引用古代圣王为例,为他解说帝王、国王之道。但孝公却说:‘我可没有这么悠闲的时间。好不容易做了帝王,必须在一代之间搞出名堂,才能算是名君。不管是帝或王,我能花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去追求吗?’因此,后来我就进言强国策略。孝公对这方面的问题,却很感兴趣。”以上就是《史记》所记录的商鞅与孝公会见的始末。从表面上看,商鞅是在观察了二次以后,才摸清秦孝公的“弱点”。但果真是如此吗?商鞅起初为秦孝公谈的是尧舜、帝王之道。但,商鞅所学的是“刑名之学”,毕竟与儒家的孟子等在思想上有所不同,其本意不可能在于尧舜、帝王之道。那么,商鞅为什么要采行如此迂回的方法呢?其中必然有缜密的思虑。商鞅在从卫国远赴秦国以前,很可能对秦孝公的为人、思想以及其广求人才的目的等,做了详细的研究,而且也早就摸清其弱点也说不定。他深信唯有在秦国,才能充分地施展其抱负——亦即富国强兵的政策,所以才满怀信心地前来会见秦孝公。然而,若想取得秦孝公的赏识,就得慎重拟定作战方法。因为这对商鞅而言,乃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无论如何都非要争取不可,于是,为使孝公对自己的学说留下深刻的印象,商鞅就刻意采用迂回方法,明知孝公不喜欢听,却仍然先由尧舜、帝王之道谈起。虽然谈的是尧舜、帝王之道,但在言谈中却也留下一些与自己学说有所牵连的蛛丝马迹。孝公在第一次领会商鞅的口才以后,虽然训了介绍者——景监一顿,说“你介绍的这个人,不通世故”。但在五天后却又自己说要再度会见商鞅,从这一点即可看出,商鞅的用心是何等的周到。原来秦孝公早已被商鞅诱入彀中了。张仪提倡“连横”,与主张“合纵”的苏秦并称为战国时代推行外交战略最了不起的谋士之一。至于他们如何施展其外交手段,则容后详述。笔者在这里先谈谈张仪以巧妙的手法攻击对方弱点的交涉技巧。其实,张仪施展其连横政策而在国际舞台上大为活跃,是在他任秦国宰相以后的事。在那以前他也有过很长一段三餐不继的时期。这是他到楚国游说时的事。所谓“游说”,与今日竞选人士的那种游说法不同,在当时乃是指周游列国,设法晋见诸侯君主并献上计策,以促销自己而言。换言之,在战国时代,会有很多这种“游说之徒”到处活跃,为当时杀伐的时代,增添一分绚烂的色彩。话说张仪,人虽已到了楚国,但由于出道不久,要想很快就谋得一官半职,谈何容易!日子一天一天捱过,很快就把身上所带的盘缠全部用尽,连生活都成了问题,他的随从也气得吵着要回家去。张仪挽留他们说:“你们暂且忍耐一下,我这就去晋见楚王设法。”当时的楚国在怀王统治之下。他是个连屈原这类忠臣都排挤,而把楚国搞得差一点就要灭亡的典型昏君之一,而且,也是个好色之徒。当时,其身边有南后,郑袖等两个宠妃,都可说貌美出众。张仪便根据这些事实,拟定了一石三鸟的“骗钱”计划,前去会见怀王。根据《战国策》的记载,是说“楚王不说”。由此可见,怀王召见张仪,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张仪开门见山地说:“王既然不想用臣,臣倒想到北方去见晋君。”“好啊!”“王对于晋国,没有什么需求的吗?”“楚国多的是黄金、珠玑、犀角和象牙,寡人对于晋国,并没有什么需求。”“难道连美女都不要了吗?”“这怎么说?”“郑国以及周地一带的女子,个个都是脸蛋粉白、眉毛乌黑,站在大街小巷,外地来的人看见了,只当是仙女下凡哪!”“楚国是偏僻的国家,寡人还未曾见过如此美貌的中原女子呢!”正如怀王所说,当时占有长江中流一带的楚国,乃是个尚未开化的国家。但楚国北方的郑、周等国则不然,虽然只是个小国,却都是文明进步,位居中原而颇有来历的国家。总之,张仪如此向怀王推荐中原美女,就好像向一个乡下佬推荐一个电影明星一样。于是,怀王便送给张仪昂贵的珠玉作为盘缠。若换了一个普通的谋士,这则故事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因为在骗取了珠玉作为旅费以后,想必就会立刻卷起铺盖,往晋国逃之夭夭了吧!但张仪却不然,投出一石以后,迄今只不过得了一鸟,还得等待二鸟自投罗网哪!不久,南后与郑袖这两位怀王的宠妃,听到张仪将从中原诸国带来美女的风声,自然晓得此事对自己的立场十分不利,急得有如热锅上的蚂蚁。当然,这也早就在张仪的预料之中。不久,南后便派使者前来求见张仪。“我听说将军要到晋国去,适巧有黄金一千斤,献给您左右的人作为路费吧!”郑袖也派人送了五百斤黄金。明眼人一看便知,这都具有请求张仪高抬贵手,不要从晋国带来美女之意。如此,张仪以一石三鸟的手法骗得了珠玉与一千五百斤黄金之后,最后又导演了一出完美无缺的戏,以便对怀王他们有个交待。张仪为了向怀王辞行,又前来求见。“由于各国交通管制得甚严、通行不便,今后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希望君王能赐杯酒喝!”“好吧!”怀王便设宴送行。张仪喝到了一半时,又向怀王请求说:“两人对饮未免太寂寞了一点。希望王能召来亲信的人,陪王饮酒。”“这个主意倒不错!”怀王便召南后、郑袖两人前来向张仪敬酒。张仪仔细端详了两个宠妃后,便向怀王请罪说:“仪得罪了大王,应当处死!”“为什么?”“仪走遍了天下,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女人。上次说要替王物色美人,这不是等于欺骗了大王吗?”“算了,算了。你也不必费心。我本来就认为天下再也找不到如此美丽的女子了。”如此,张仪以其三寸不烂之舌,便敲得绰有馀裕的盘缠。除了抓住怀王昏庸又好色的弱点之外,连两位宠妃将会采取什么行动,也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这种连女人心都掌握在手的策略,实在令人拍案叫绝!不知道大家看出来没有,这个张仪,对楚怀王用的就是“诱敌深入我彀中”的计策呢!在这方面,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那就是著名的“触讋说赵太后”。公元前265 年(即秦王政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之前 44 年),赵惠文王卒,太子丹立为孝成王。由于孝成王年幼,乃由其母威后摄政。当时,秦国见赵国忙乱,认为有机可乘,乃令大将王翦率领大军,准备攻取赵国。原来,秦国在赵惠文王死后的同一年,起用范睢为宰相,并采用范睢所提议的“远交近攻”之策,展开其攻伐邻近诸国的战略。赵国可说是首当其冲。当时,威后眼见秦国大军来攻,认为以赵一国之力实在难以抵挡强大的秦国,乃向东方的大国齐国讨救兵。齐王却说:“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长安君,乃是惠文王的幼弟,也是威后最小的儿子,此时还年幼无知。威后断然拒绝了齐国的这一项要求。大臣们虽极力劝谏,她仍不答应,并说:“若有人再劝我把长安君质押于齐,我就把口水吐在他的脸上!”威后平时掌理国政,多能以社稷为念,以国家为先,可谓相当贤明能干。但是,此时却因骨肉情深,似乎失去了平时的理智果断,而未能为大局着想。然而,此事非同小可,事关赵国的安危存亡。若想解决当前的危机,无论怎么,都非得要威后答应把长安君质押于齐国不可。这时有一位自愿说服威后的人,就是官拜左师的老臣,名叫触讋(《史记》中则作触龙)。威后此时还在气头上,甚至扬言“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却不知触讋到底要如何说服太后?以下触讋所进行的说服法,堪称说服术一绝,实令人惊叹不已。当触讋去见威后时,据说威后是“盛气而揖之”,可见威后虽然勉强回礼,但那种只要提及质押一事,我就必唾其面的警戒态度,还是想而可见的。触讋却若无其事地慢步走进,到威后面前先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走快,所以很久没有晋见了。我私下猜测,惟恐太后玉体也有所欠安,所以前来拜望太后。”“老妇还不是都坐辇行走。”“那么,每天的饮食有没有减少呢?”“每天吃粥罢了。”“老臣最近食欲也不好,于是勉强自己走走路,每天步行三、四里,才增加了一点食欲,身体也觉得好了许多。”“这老妇却没有办法做到。”这时,威后的脸色似乎和缓了一些。本以为触讋此次前来晋见,是为了质押一事,所以正当想把他臭骂一顿时,却没有想到所谈的尽是些问候的话,因此威后难免有些始料未及的感觉。《庄子》人间世篇中有“无用之用”一词,是看似毫无用处的事物,有时反而大有用处之意。触讋这时所作的问候,其用意也就是在放利用其无用之用。如此,透过与主题扯不上关系的话题,非但可以瓦解对方的警戒心,进而可乘机制造为沟通双方意志所需的共同动机。倘若触讋在这时开门见山地便提起主题,也许谈不到两句,威后便会拂袖而起,把口水吐在触讋脸上吧!却说,触讋眼看威后态度缓和些,便采用迂回战术,看准其弱点,进行攻击。“老臣有个孩子,名叫舒祺,年纪最小,也没有什么才能。可是老臣年纪大了,对他就特别宠爱。希望能使他补个卫士的名额,以卫护宫中安全。老臣冒死请求太后恩准。”“那当然没有问题。他今年几岁了?”“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希望在老臣未死以前,把他托付给太后。”“原来堂堂一个男子汉也会如此疼爱幺儿!”“那当然了,甚至比他的母亲还疼他哪!”“女人疼幺儿可不同啊!”威后说罢,便会心一笑。触讋之所以在这里提及其么儿舒祺,也只是为提及太后的幺儿长安君而铺路罢了。触讋并故意露骨地表现出其对幺儿的溺爱,使威后对自己产生信任感,并去除警戒心。当威后说“女人可不同啊”而发出会心一笑时,在其心里想必是浮现长安君的影子。于是,触讋乃慢慢地进入问题的核心。“但是,老臣却一直以为疼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啊!”“你错了,远不如长安君呢!”触讋一个劲儿地追问下去:“父母爱子女,总得为他长远的幸福着想。您老人家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着她的脸痛哭,为她的远嫁而悲伤,可见您是多么的疼爱燕后。而燕后虽已出嫁,您还是挂念着她,祭祀时一定会为她祷告说:‘请不要让她回来。’这还不是为她长远的幸福着想,希望她有子孙继承王位吗?”“我是这样希望的,没有错。”威后说“那么,请您再仔细想一想,在三代以前封侯的赵主的子孙中,有没有至今依然有后代在位的呢?”“大概没有吧!”“不要说赵国,就是其他诸侯在三代以前封侯的子孙中,有没有至今仍然有后代在位的呢?”“没听说过。”“这些人近的祸及本身,远的祸及子孙。这并不是说国君的子孙都一定不肖,只是因为地位高而无功,俸禄厚而不出劳力,而且宝器太多所致。现在您老人家封长安君以爵位与肥沃的土地,也给了他很多金玉宝器,却不乘此时让他为国家立点功劳。一旦您老人家撒手归西,您要叫长安君如何在赵国保持其地位呢?所以,老臣才以为您老人家并没有为长安君的长远幸福着想,认为您疼爱长安君远不如公主燕后。”如前面所述,威后本来就是个精明能干的政治家,只是因为母性本能而暂时忘了其身为一国之主的责任而已。因此,若想说服她,就得先使她有所恍然大悟。触讋在进入主题以后,也始终以威后所挂念的事为话题中心,展开其说服理论。全然未提及诸如“为国家”、“为社稷”等舍私为公的道理。其实,对英明如威后的人来说,这种舍私为公的道理,当然是无须臣下提醒的。如果贸然提起,反而会引起威后的反感,使她变得更顽固不化。不过,以触讋的机智,即使从“公”的立场去说服威后,应该也不致于太难吧!但是,就算能从“公”的立场去说服她,也难免会留下芥蒂;又如果威后服了“舍私为公”的道理,那也只是以克制自己的感情作为前提,而并非心甘情愿的屈服。所以这种说服法并不算高明。威之所以如此顽强对抗诸臣,其动机乃在于为自己骨肉着想的“私”。触讋就是利用这一点,以提醒威后动机虽好但方法不对的方式,使威后对“自己的作法对孩子的将来无益”的事实,能够恍然大悟。总之,上述触讋所作情理兼顾的说服法,使威后不但说出“好吧,那就随你遣吏长安君吧。”答应了质押一事之外,而且也把一切善后事宜委诸触讋全权处理。当然,齐国援军的到来,乃是不久以后的事了。在“合纵、连横”的政策中堪与张仪并称的谋士,就是苏秦。苏秦曾经也凭着其三寸不烂之舌,官至六国的宰相。苏秦在其外交交涉的生涯中,也有以出人意表的手法获得说服成功的体验。这是当他的苦心经营的合纵之策,因内部的反目而全盘崩溃,在失意之余寄身于燕国时所发生的事。燕文侯曾经是第一个采纳合纵之策,支援苏秦游说活动的人,所以除了燕国以外,似乎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让失意的苏秦安心容身。在苏秦逗留於燕国期间,他的命运又因燕文侯之死而有了些许恶化。文侯死后,太子即位,号称易王。由於易王之妃乃是秦惠王之女的缘故,苏秦与易王之间的关系,自然不像与先王文侯那般水乳交融。偏偏就在这个时候,齐国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齐宣王趁着燕国尚在服丧期间,动员大军攻进燕国,占取了燕国的十个都邑。易王接到这个消息,立刻宣召苏秦进宫道:“以前,先王前来燕国时,先王立刻准备好马车等遣使先生出使赵国。六国合纵之所以有成,其道理亦在此。今齐国却违背盟约,攻击赵国于先,此次又派遣大军攻打我燕国。这样下去,我燕国必为天下人所取笑。而且,此次祸害的原因乃完全由先生所引起。希望先生前往齐国,把他们所占取的燕国领土统统给我要回来!”总之,易王是说,这是你的责任,所以应该由你去要回来之意。易王打着如意算盘的心情,在这句话中似乎显露无遗。根据记载,苏秦听易王如此说后,据说还大感羞愧哪!站在一个政治家的立场,苏秦把这个责任完全承担了下来。苏秦与张仪不同之处,即是因其有正直的一面。要想把被占取的领土凭空要回来,不是件容易交涉的事。苏秦到底想用什么方法来说服齐王呢?苏秦见到齐王时,据说先是“再拜而贺”,其次是“因仰而吊”。再拜而道贺的是,齐土此次又扩张了领土;仰起头来表示惋惜的是,齐国的命脉可能要到此为止了,如此被人先是表示庆贺继而又表惋惜之意,不要说是齐王,任何人都会一时震惊不已。齐宣王在当时,可说是位相当英明的君主,在其帷幄之中也有不少善于交涉如淳于髡等的才干之士。所以,他们对苏秦的来意想必早已看破,而且也准备好了应对之策也说不定。如此,苏秦要想跟这些人交涉归还领土的事,当然就不能使用寻常的手法,否则便难免为对方所制。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出人意表之手法,判人机先,诱之入彀。苏秦之所以先后表示庆贺与惋惜之意,其目的就在于此。宣王不料苏秦有此一举,便问其原因。苏秦回答说:“人即使在饥饿时,也不吃鸟喙(一种有毒的草)的原因,是由于吃了它会被毒死。结果与饿死并无两样之故。现在燕国虽弱小,却也是强秦的年轻女婿。王贪图他的十个城邑,而与强秦结成深仇。现在假使燕国按序前进,而强秦在后面作其后盾,招来天下精兵,共同攻打齐国,这岂不是和吃鸟喙的情形相同吗?”宣王听到和吃鸟喙的情形相同,似乎面有忧色。于是,又问道:“那么,我该怎么办呢?”苏秦抓住这个机会,极力陈述。“据说自古以来会做事的人,能够转祸为福,因失败而成功。大王若能听从我的计划,立刻归还燕国的领土,用谦虚的态度去向秦王道歉。秦王知道大王因为他而退还燕国的城邑,一定很高兴。燕王凭空要回城邑,也一定会感激大王,这就是所谓的‘弃强仇而立厚交’了。况且,倘若燕和秦都因此而服事齐国,则大王的号令,就连天下的诸侯也不敢不听从了。如此,使用虚辞附和秦国,而以十个城邑换取天下,这才是所谓的霸王之业哪!”苏秦的这一套理论,乃是由情势谈论起,进而分析利害得失,连哄带骗,而把对方完全玩弄于股掌之中。据说,齐王听了还大乐,除了答应立刻退还燕国城邑之外,还致送金子千斤道歉哪!诱敌深入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我方必须掌握对方的弱点,特别是人性上、心理上的弱点。从前,朝鲜有个特别喜欢听故事的财主贴出布告说,谁能用三句谎言叫他说出那是扯谎,他就分给谁一半家产;但不能叫他说出扯谎的,还得倒交饭钱。消息传出后,讲故事的人纷至沓来,都想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发个洋财。可是,任凭他们怎样娓娓而谈,就是打动不了财主的心,无法从财主的嘴里套出个“扯谎”二字来。于是,他们只好倒交了饭钱,狼狈地走了。崔先达很会讲故事,他也到财主家撞运气来了。刚到的十来天里,崔先达每天晚上都讲故事,讲的都是很有趣味的真实故事。他仔细观察财主的反应,发现财主特别注意听有关发财的故事。这天,财主搬来帐本和笔墨准备记账。崔先达顺手抄起一支狼毫笔,爱不释手,还漫不经心地说:“从前我爷爷捉黄鼠狼可赚了不少钱。”财主一听是赚钱的事儿,马上把耳朵竖了起来。只听崔先达侃侃而谈道:“我爷爷每到深秋,就到黄鼠狼经常出没的地方,用胳膊般粗的木棍往地上打许多洞洞。等到冬天地面冰冻上了,便把烤得香喷喷的老鼠肉扔进洞内。夜里黄鼠狼外出寻食,闻着香味,就往洞里头钻。这下可跑不了啦!那小洞冻得又滑又硬,黄鼠狼头朝下扎,尾巴翘在上面,哪能出得来呀?到了第二天早晨,只见黄鼠狼的尾巴像一片谷穗似地随风摇摆,那时再用镰刀把尾巴一条条割下来,一割就是一大捆,一冬就能堆成一座小山,能卖好多钱哩!”财主听得入了迷。可细细一琢磨:用黄鼠狼的尾巴堆成小山,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忍不住顺口说道:“你胡说,我不信!”说完马上后悔自己说走了嘴。崔先达却哈哈大笑道:“主人家,我这是在说谎呢!”当天中午,崔先达与东家共餐。崔先达对一碗香喷喷的猪肉赞不绝口,说好些日子没吃过肉了。并随口说道:“在我们老家,只要养一头猪,就能天天吃上肉。”“养一头猪就可以天天吃上肉?”财主顿时来了精神。崔先达解释道:“您得先把猪喂到一定的个头,然后让它饿瘦。瘦成皮包骨后,就用铅丝网紧套在猪的身上。套好后,再猛喂它。猪长膘后,就会从网眼里挤出一块块拳头般大的肉块来。家里随吃随割,只要割后抹上点药就行了。”财主想像着天天割猪肉的奇妙景象,脸上充满了贪婪的神情。但又一想,诸如果天天被割肉,还能活吗?不禁驳斥道:“你胡扯,哪有这种事儿!”崔先达哈哈大笑:“你已说过两次‘扯谎’了!”财主又为自己说漏嘴而后悔不已。从此一连几天,任凭崔先达讲再多的故事,财主都缄默不语,不肯轻易表态,唯恐又说走了嘴。一天,崔先达在家闲着无聊,便跟着财主到地里看庄稼。地里长满了野草,财主直骂长工和佃户不好好锄草。崔先达在一边帮腔道:“这伙人根本就不会种庄稼。我家种地从来不费多少功夫。开春时,满地撒上种子,盖上芦席。种子发芽后,都从席眼里钻了出来。稗子和草都比稻子长得晚,等席子缝眼儿被稻子占满后,杂草就钻不出来了。这样,整个夏天都不用锄草,只等秋天稻谷熟后,两人一抬席子,稻谷便落在席子上面,还省去了打场的工夫,收获又大。”财主一听来劲了,又省锄草、又省打场,这可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呀!但仔细一想,不可能呀!那草席在水田里泡上一个春夏,早就沤烂了。便冲着崔先达嚷道:“你胡说!”糟了!天天发誓不再讲“说谎”一类的言辞,但嘴不争气,还是冒出来了。无奈,财主只好践约,将自己的一半家产拱手让给了崔先达。好利贪财,是财主的本性。崔先达能诱财主就范,力冠说辩群雄,正是掌握了财主的本性、因人施言的结果。我们常会碰到一些专唱反调的人,有些是专为反对而反对,完全没有逻辑根据;有些人则是随自己的情绪不好而反对。对付这些人,若正面地与他冲突,只会更提高他的反对意识。最好的方法是先收回己见,甚至完全否定,对方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会忽然失去攻击目标,弄致自己章法大乱,甚至附和你先前的意见。莲达与保罗快要结婚,两人正欢天喜地地筹备婚礼。但当想到婚礼时的礼服,莲达可烦恼极了。她是一个洋化的女孩,一直以来都梦想自己穿着一袭雪白漂亮的婚纱,牵着心爱人的手步向红地毡的另一端。但是保罗的母亲,却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认为结婚必定要穿着传统款式的中国褂裙,才够体面。夹于两人之间的保罗,亦不知如何是好,终于他与莲达想出了方法。莲达向这位未来婆婆说:“本来我想在行婚礼时,是穿着婚纱的,因为我有信心会穿得很好看。不过在听过你的说法后,觉得穿褂裙亦不错。”原本坚持己见的保罗妈妈,听到莲达这样说,有点难以置信,想了一会,说道:“那当然,我们是中国人,当然是着褂裙行礼较好。但如果你认为穿婚纱会更好看,那亦未尝不可,到底一生人只结婚一次,任谁也希望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由于两人也让了一步,原本对立的双方,终于在和谐气氛下达成一致意见,遵照新娘子的原先意愿——穿婚纱。这正是“以退为进”的典型例子,先暂时收回自己的意见,结果反令对方让步,赞成己方的意见。《战国策》有则故事如下的轶事。齐国有一个家臣名叫张丑,被遣往燕国作为人质。有次,齐燕两国交恶,张丑的处境非常危险,随时都有被杀的可能。张丑想逃离燕国,但是,到了国境却被监视的官吏逮捕。如此一来,可说必死无疑。张丑就告诉官吏说:“燕王要杀我,是因为有人密告说我藏有珠宝的缘故。我那些珠宝虽已全部遗失,但燕王却不相信。你现在把我逮捕,我只好禀告燕王,说你夺走并私吞我的珠宝,看燕王会不会把你切肠刮肚。并且燕王早已利令智昏,再怎么跟他谈利害关系,他也听不进去的。我固然活不成,但我看你也难逃一死了。”这位官吏被张丑这么吓唬着,果然很害怕,只好放走了张丑。因此张丑得以安然无恙逃回齐国去。这则轶事,便是抓住对方弱点而说服成功的典型例子。然而,在这里标榜攻击他人弱点的说服法,难免令人有以卑鄙手段逼人就范的感觉。而事实上也是有人抓住别人的把柄不放,专门干那些恐吓、勒索等的勾当。其实抓住别人弱点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当,主要是看你如何加以利用。攻击对方弱点,乃是种权宜之计。也是在交涉或说服别人时,常被使用的“惯用伎俩”。当然,虽然明知对方的弱点所在,却始终不加以利用的情形也不是没有。但是当交涉或说服工作触礁,而觉得一筹莫展时,若明知对方有弱点却不加以应用,那就只能说是过于正直,而不切实际了。张丑的情形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当他被官吏逮捕而陷入必死无疑的困境时,却能急中生智,以抓牢对方弱点的方式使自己冲破难关。相信不会有人认为张丑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吧!另外,也有因交涉或说服的对象太过精明,采软硬兼施的方法也无法使其就范的情形。但,这时只要找出其弱点即可。要知道,不管多精明的人,也都会有弱点的,只要对其弱点稍加攻击,即可轻而易举地使其就范。当然,这种迫敌就范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才能办到。所谓“一切可能的手段”,包括“情报”。这是某杂志社编辑的经验谈。有一次他请求一位大作家写篇稿子,但这位作家不是推说太忙就是太累而不予答应,由于他的名气大,态度自然高傲,所以这位编辑在此次的拜访中便很轻易的败下阵来。因对方名气大,而自己又是有求于人,所以难免低声下气的,会谈时也只有应允的份,毫无说话的余地,因此而造成的紧张感,使自己不能以对等的姿态与对方谈论,更谈不上作何要求了。因为这位编辑无论如何也要取得他的一篇手稿,所以当他第二次登门造访时,就以闲谈的方式与他聊天。一开口他便说:“先生,听说你有一部作品在美国十分畅销,是吗?”这位高傲的作家听了当然十分欢喜的点头称是。接着他又问:“先生的文笔十分独特,难道也能翻成英文吗?”于是他便答道:“就是因为我的文笔十分奇物,翻起来是有些困难,但是如果翻成了,必定会是本畅销书……”这位大作家于是便兴致高昂的谈论着他的作品。本来这位编辑也是不抱有十分的希望,没想到这位作家的反应竟比他所预期的还要好,而终于愿意为他写稿了。身为一名忙碌的作家,时常都会为了应付这些索稿的编辑们而感到十分烦躁,所以多数是不予理会。而此次这位编辑先生所以成功,给他戴了顶高帽子当然也是原因之一,但是最有利的因素还是在于他说的一番话,使这位大作家感觉到:“这家伙还满了解有关我的情况,可见他也一定时常看我的作品,应不可小看他。”于是便答应为他写稿了。这位编辑很技巧的提升了自己说话的地位,渐以对等姿态与作家谈论到主题,造成对方反而不好予以抗拒,于是他便达成了目的。任何人,当他和不常见面的长辈及地位较高者,或是陌生人说话时,心理上难免会有些胆怯,使对方很容易的便能以压倒性姿态与你对谈。为了挽回颓势,此时你就必须与他聊些有关他的种种,即使是琐事也无妨。譬如说:“听说你最近戒烟了。”或“上次的旅行游玩得很开心吧!”以此类的话题来表示你是一名情报通,自然而然就会提升自己说话的地位,而不致使对方产生藐视的心态,于是乎他便一步步走上了你的圈套。当对方面临多种选择时,可以参考下例。某男演员是一著名的花花公子。某次他在一家杂志上发表一段谈话,对于如何说服一名女性是否愿留下过夜,他必定用如下的问法:“你是要回去呢?还是要住下来?”而绝不会问:“你是要住下来?还是要回去?”我看了这段记事后,也觉得这家伙确实是有一手。因为当一名女性被自己喜欢的男性先问及“是否要回去”时,心中便颇有安全感,因为对方似乎颇尊重自己的,同时又因为期待落空而略感失望,但紧接着却问道:“还是要住下来?”而使失望感顿时消失,即使是不回答也等于是答应了。如果我们反过来先问道“你是要住下来”的话,一般的女性必定立即起了警戒心,而接着又问“还是要回去”,使对方直觉的感到是应回去,即使原本是愿意留下的,此时也不好说出口。看来这位花花公子也真是可恶,竟对女性心理了解得如此透彻。即使两人的交往已至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是否住下”对女性而言,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会使她产生紧张的心理。而第一种说法,虽表面上看似尊重对方,其实还不是诱使女方入瓮的另一种说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会遇上二者选择其一的情况,若是你想让对方选择自己所期待的,问话时最好是将它置于后方。例如在商店中,当一位客人买了许多东西正要回去时,你便问他说:“是否要我帮你送过去呢?还是你自己带回去呢?”大多数的客人听了都会说:“还是我自己来好了。”如此不但达到了你对他的关怀之意,同时却又替自己省去了许多的时间和劳力。如果你想对一名不速之客下逐客令时,不妨对他说:“今天是要喝一杯呢!还是下次再来!”客人听你这么一问,大多会说:“下次再来好了。”而这就是利用人们对结果的决定,多养成了选择后者的习惯性所致。当你的条件比较苛刻时,要想使对方就范,则可以参考另外一个例子。某精密机械工厂因为生产某项新产品,而将其中部分的零件委托某小工厂制造,于是事件便因此而发生。当该小工厂将零件的半制品请示总厂时,却意外的不合该厂要求,由于期限迫在眉睫,总厂负责人只得令其尽速重新制造,但这位业者却认为他是完全按该总厂的规格做的,何苦再为自己添麻烦重新制造,双方因而僵持了许久。总厂的厂长见了这种局面,在问明原委后,便对该业者说:“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想这件事完全是由于公司方面设计不周所致,而令你也吃了亏,实在是非常的抱歉。其实世上有许多事物非做到某一程度是不能完全理解的,今天也幸好是由于你们的帮忙,才让我们发现到竟有这样的缺点存在,只是事到如今,事情总是要完成的,你们不妨将它制造得更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双方都是有好处的,所以还是得麻烦你多下一点功夫如何!”那位业者听完,竟然答说:“既然你这么说,那我就回去试试好了!”我对该厂长的说服技巧真是感到佩服。本来这种要求对业者而言是十分无理的,若勉强对方接受的话,也难保不会发生情感的纠纷。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遇到这类的情况,如果你是为了个人单方的利益而向他人作无理的要求,是很难得到结果的,必须先站在对方立场、肯定对方付出劳力的价值,如这位厂长所言“幸好是由于你们的帮忙才让我们发现到竟有这样的缺点存在……你们不妨将他制造得更完美一点……”对方听后便不致有前功尽弃的感觉,并且还会欣然接受你的要求。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