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频道

花季殒命一次次拷问:生命教育是否走过场?(2)

  • 日期:2012-02-25 09:59
  • 来源: 学生论坛
  • 浏览:
  • 字体:[ ]

 

心理危机频发年少生命难堪重负

富士康员工“连跳”事件的警醒还在耳畔,但在冬意渐浓的岁末,接连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极端行为,更让人感到了丝丝的寒气。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统计数据,20%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心理问题。存在以自杀自伤、暴力攻击、破坏性行为障碍和网络成瘾等为主的心理行为问题的青少年儿童,在我国已超过3000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在全球三分之一的国家中,青少年是自杀风险最高的人群。在我国15至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

然而,最可怕的是类似富士康那样的“传染”效应。比如,两年前的秋季开学第一周,本市相继发生青少年跳楼自杀事件。那时就有学界提出引进香港经验,设计一份针对上海青少年的问卷调查表,从而筛查出高危、较危险、一般三个层次的青少年。而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市教委,也提出要在学校教育中彻底扭转“育分不育人”现象,开展“珍爱生命教育”,对全市150万中小学生进行生命起源、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还有的社会人士提议筹建上海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转眼,两年多过去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到底减轻了没有?他们的心理压力到底变小了没有?设计中的青少年危机干预和生命教育,是不是还仅仅是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这一切或许仍将是教育界有教育界的说辞,而严酷的现实又在用自己的呈现方式回答着迥异的答案。比如,最近发生在名牌学校“尖子”学生中的极端事件,偶然中透视着必然。这样的定性,恐怕再振振有词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很难辩驳。

 

多一点危机干预 少一些校园悲剧


学生在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做减压游戏  

即将过去的一年中,沪上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张海燕认为,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源自三方面:一是学业、就业压力;二是因恋爱造成了各种心理危机,包括失恋、多角恋爱、父母干预恋爱及同性恋等;三是贫困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张海燕说,每个心理出问题的学生,事先都会有征兆,如果社会、家庭、学校、同学实施危机干预,会少很多悲剧。

 

【案例一】

别人分手,心里就乐

近日,松江大学园区一女生被同寝室5位女孩齐发“逐客令”。因为她常常偷看室友私人信件,窥视别人情感秘密。一次,一位室友的男友从北京打来长途,寝室里就她一人,她对着电话详细杜撰室友与“新欢”的发展动态。结果,“北京那边”与室友分手了。她说:“一看到寝友与男友出双入对,甜言蜜语地煲‘电话粥’,心里就不爽。”

专家点评:这是典型的情感失落,导致心理失衡,该女生所受关爱太少,过分关注自我。同学宜多与其沟通,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学会关心他人。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