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频道

花季殒命一次次拷问:生命教育是否走过场?

  • 日期:2012-02-25 09:59
  • 来源: 学生论坛
  • 浏览:
  • 字体:[ ]

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已属走过场,越来越多的“尖子生”也步入了受困于心理情绪障碍的“情困生”行列。如何帮助“情困生”走向更加积极的生活之路?如何破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种种壁垒?《教育周刊》就此进行探讨。


 

面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病例,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不受重视,缺少课时,加上学生忙于学业忽视心理,沪上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遭遇难推广的“瓶颈”。

 

1

遇上学科

“靠边站”

来自《2009年中国青少年成长调查报告》显示,当今青少年普遍缺乏专业心理健康辅导,54.02%的高中生表示自己的学校拥有心理健康老师或心理咨询室,而这一选项到了初中则降低为36.09%,小学更是低至22.90%。

一位初中心理老师无奈地说,不是不想推广心理辅导,而是遇上学科,心理就得“靠边站”。“迫于升学压力,学校的心理课开不足,有时候受重视程度甚至比不上体育课。”据了解,1998年12月,市教委曾制定并颁发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大纲里面对中小学心理辅导有一定的课时要求,比如,小学三到五年级,要保证一学年有30课时的心理健康课时。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一位专家透露,上海每个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有做得好的,但也有许多薄弱的。“在有些学校,学生不出问题时,完全不把心理辅导当一回事,平时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原来有心理课的也砍掉不上,心理老师只能‘孤军奋战’。”

 

2

“情困生”

遮遮掩掩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秘书长蒋薇美说,心理辅导不该是“救火”,出了问题再解决就晚了,但目前不少学生和家长仍对接受心理辅导颇有忌讳,不情不愿或者遮遮掩掩。“一提起心理健康问题,就连很多老师也会把眼光投向那些道德品行不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一说到心理辅导,家长就会觉得自己孩子是有病。”蒋薇美说,因此有时候部分优秀学生反而更容易出现情绪困难,当他“被优秀”后为了维持自己的优秀,承受的压力将更大,容易形成自负、自私、脆弱等不良性格。

《成长调查报告》也显示,面对“如果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你有不良情绪时是否会去咨询?”问题时,只有不到一半的高中生和初中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而小学生的这一比例却达到了66.11%。可以看出,小学生相比初高中生,更愿意把心中的苦闷不快告诉心理老师。

蒋薇美说,现代的心理辅导,更注重防患于未然。“在青少年未出现或刚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主动帮助他们挖掘内心积极向上的一面,提升幸福指数。”

 

3

环境减压

更加重要

长征中学的心理辅导老师刘洁说,近年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确实越来越多,主要以亲子关系紧张和对学习焦虑为主,这两者间也是相互影响的。“不少学生意识到问题,并学会向心理老师求助,但往往辅导过一次后,他们就不愿意再来了。”刘洁说,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给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带来的学业压力太大,使得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坐下来接受辅导。

刘洁认为,要真正给孩子减压,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做“心理按摩”。比如,学生对学习焦虑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科教师,但许多学科教师本身也会有升学压力,因此很容易只重视学生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他的心理感受。“心理老师在辅导技巧上可能有很大优势,但学科教师的优势在于情感攻势。如果任课老师能够给予一句肯定或鼓励,就是给学生最大的支持和安慰。”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