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物 > 生物百科 > 正文

谈爬行类的性别决定机制

  • 日期:2009-11-30 09:58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人类生男生女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但在爬行动物,温度对性别控制起着重要作用,称为温控性别现象。实验证明,在 30℃恒温中孵化出来的幼龟几乎全为雌性,而在25℃条件下孵化出来的幼龟几乎全为雄性。这种现象已在龟类5科14属中得到证实,并且在蛇、蜥蜴和鳄也有这种现象。那么在自然条件下是不是也能得到在实验室条件下同样的结果呢?美国学者在自然条件下对产于沙滩下和树丛中的卵进行研究,测定出两种条件下的温度,沙滩上受阳光直射,温度高于树丛地区,产于沙滩下的卵孵化出来大多为雌性,而树荫中的多为雄性。并且在一年的繁殖期内(8—9月),先孵出来的雌性占多数,以后雄性逐渐上升,但总的雌雄比例仍为 0.75∶0.25,因此,市场上的电多为雌龟。这一研究证明了在自然界中爬行动物的性别也存在着温度调控。我们知道在生物演化史上,雌雄同体是低等动物的繁殖方式,随着生物进化,发展到雌雄异体。最早的雌雄异体是受环境条件控制的。而由遗传物质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是生物进化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性别遗传机制早在进化的早期阶段(15亿年前)就建立了。爬行类是由两栖类进化而来,两栖类的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而爬行动物则由温度控制性别,如何解释这种“倒退”呢?一个合理的解释是:龟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发育,这就必需选择温度较高的地方产卵,一般部选择朝南的地方,这样可以减少孵化时间,减少敌害对卵的攻击。温度对孵化性别的控制是一个累进过程,性别一般在孵化的前四个星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在孵化的前4个星期温度高就发育为雌性,温度低就发育为雄性。一般来讲,每日高温作用达6小时以上者为雌性,在4小时以内者为雄性,4—6小时者则两性均有。在龟鳖类中并非所有种类都有温控性别现象,如鳖就没有,另外还有一些种也没有。那么在有温控性别现象的种类中是否也存在遗传型性别控制呢?根据科学家研究,如果存在温控性别现象,则性染色体缺失,也就是说不存在遗传型性别控制,也无卵胎生现象。反之,性染色体存在者,则为遗传型控制性别。温度控制性别和遗传型控制性别在爬行类中是两种独立演化的机制,他们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物种,大多数蛇没有温控现象,而大多数龟没有性染色体。对于温度值对性别的控制在不同动物是不一样的,正如前面所述,对龟类,高温产雌,低温产雄,而在蜥蜴则恰恰相反,高温产雄,低温产雌。有的龟却在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下都产雌,在中间温度产雄,如鳄龟。温度对性别控制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人们期待着早日解开这个谜。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