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技术的进步

  • 日期:2010-02-23 14:40
  • 来源: 学生社区
  • 浏览:
  • 字体:[ ]
  商代的制陶业已设有专门作坊, 内部并有固定的分工.制陶作坊除生产一般的灰陶、红陶和黑陶器外, 还生产少量供奴隶主贵族使用的釉陶和白陶.白陶的制作技术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它和原始瓷器一样, 也是用高岭土作胚胎, 烧成温度达1, 000℃以上, 陶质较坚硬.青铜铸造对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铸造用的陶范是由砂和粘土构成的, 要求较大的强度和较高的透气性、耐热性.为了达到這一要求, 人們就得在制范的原料和烧成温度上设法改进.在這两点上, 一旦发生了质的飞跃和突破 ——瓷土的发现与利用, 高温窑的创造成功, 再加上釉的出现以及还原焰的运用, 原始青瓷器就应时脱胎而出.

  解放以來, 河南的安阳、洛阳、郑州, 江西的吴城, 江苏的丹徒、吴县, 安徽的屯溪, 陕西的西安和甘肃灵台等黄河中游及长江下游這一广大地区的商代和西周遗址中, 都发现了完整的"青釉器"或其残片.這些出土的"青釉器"胎质一般较陶器细腻坚硬, 胎色以灰白居多, 也有近似纯白略呈淡黄色的, 少数为灰绿色或浅褐色.烧成温度一般高达1, 100℃到1, 200℃以上, 胎质基本烧结, 吸水性较弱, 器表施有一层石灰釉.這些物征基本上都与瓷器所应具备的条件相近.另一方面, 它們也不完全与瓷器相同, 所用制胎的原料质量还不够精细, 烧成温度一般都还略嫌偏低, 还有一定的吸水性, 胎色白度不高, 也没有透光性, 器表的釉层较薄, 胎和釉结合较差, 容易剥落.胎的烧结程度也很不相同, 說明对烧结温度的认识和对窑温控制的技术都还不够成熟.总之, 商、周时候的"青釉器"可以认为是瓷而不是陶, 但也表现出它們的原始性和过渡性, 故而学术界一般將其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以后我国驰名世界的瓷器, 实肇基於這个时期.瓷器的发明是我們先民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项重大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 瓷器有较大的发展.浙江绍兴战国墓中出土的大批青釉器, 胎质坚密, 器形规整, 大多仿青铜器.在浙江古越州一带出土的大量东汉时器物, 已与魏晋时期成熟的青瓷无任何不同之处.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 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一千六七百年间的变化, 正是我国瓷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