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司母戊大方鼎

  • 日期:2010-02-23 14:35
  • 来源: 学生社区
  • 浏览:
  • 字体:[ ]
  夏朝至春秋這1600 多年的时间, 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是相对红铜來說的.红铜是纯铜, 而青铜则是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为什么把铜、锡、铅的合金称为"青铜"呢? 這是由於它以铜为主, 而且合金的颜色发青绿色, 所以, 人們就称這种合金为"青铜".

  成书於春秋战国的《考工记》, 便对工匠們在长期的冶炼实践中, 逐渐认识到的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做了全面的总结, 并提出了著名的"六齐"规律."六齐"就是"六剂", 也就是六种合金配方.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经验性科学总结.

  名闻世界的司母戊大方鼎便代表了青铜时代的青铜冶铸技术水平.司母戊大方鼎是在河南安阳发掘出來的.关於它的出土, 还有一段插曲: 1939 年3 月的一天夜晚, 位於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氏故园中, 人影憧憧, 还不时有灯光闪过.只听有人用很低但又很有力的声音說: "大家再加把劲, 马上就要挖出來了! "這些人在干什么呢? 原來, 3 天前, 有人說在這里发现了个大宝贝, 於是, 便找了几十个人來帮忙挖掘.因为当时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侵略军随时都有可能进村骚扰, 所以, 村民們不敢白天挖掘, 只得晚上悄悄地干.這已经是第三天夜晚了.

  铁锹声又响了一阵, 人們终於看清楚了, 他們挖的宝贝是一个青铜大方鼎.這么大的东西注哪里放呢? 村民們都觉得很难办.一位年长的老者說: "我看這样吧, 咱們先用柴草盖起來, 谁也不要走漏风声, 等找到合适的地方再把它转移走."

  事情就這样定了.谁知, 消息还是传了出去.日本侵略军的头目听說武官村挖到了宝贝, 便把村长叫了去, 让他赶紧把宝贝给送去.村长一去日本军营, 村民們便知大事不好, 立即聚集到一块商量对策.最后大家一致决定, 把大方鼎再埋入地下.并表示, 即使脑袋掉了, 也不能让大方鼎落到敌人手里.结果, 敌人使尽了毒招, 也没有找到大方鼎.

  大方鼎一直在地下埋着, 直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 人們才在1946 年6 月, 把它重新挖了出來.因大方鼎的内壁上铸有"司母戊"3 个字, 所以人們就称它为"司母戊大方鼎".

  学者們考证, "司母戊"的"司"字, 意思是"祭祀"."司母戊"连在一起, 便是"祭祀名字叫做戊的母亲"的意思.长期以來, 学术界一直认为, 第二十八代商王武乙的妻子叫做"戊", 因此這大方鼎是武乙的儿子文丁为祭祀母亲"戊"铸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作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则是无疑的.它高133 厘米, 长100 厘米, 宽79 厘米, 重达875 公斤, 是我国现存的最大青铜器, 也是世界罕见的青铜器精品.

  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本來就很难, 铸造這么个大鼎, 更是难上加难.铸青铜器, 首先要制作泥范, 這泥范就像现在的石膏模.泥范又分内范和外范, 熔化的铜汁浇注在内范与外范之间的空隙中, 待冷却后, 拆毁内落、外范, 经磨光修整, 便铸造出了所需的青铜器.如果想要花纹, 把花纹雕刻在外范上就行.這是铸造一般小件青铜器的方法, 而要铸造司母戊大方鼎這一庞然大物, 则必须采用多个泥范分别铸造的工艺.人們从大方鼎身上的铸痕中看到, 铸大方鼎时, 鼎身的每一边都用了八块外范, 鼎足则用了三块外范, 即使是鼎耳, 也是单独作范, 铸成后另外焊接上去的.如此多的外范, 竟铸得如此严丝合缝, 不能不让人称奇.

  另据推算, 铸造司母戊大方鼎, 至少要熔化一千公斤铜、锡、铅等各种金属原料, 当时的坩埚, 一般只能盛12.5 公斤的溶液.因此, 铸鼎时, 要用七八十个坩埚同时熔铜.這样一來, 就得有几百人密切协作才行.你可以想象得出, 当时的场面会是多么的盛大.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