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口才 > 领导口才 > 正文

一枝真正的钢笔

  • 日期:2010-03-26 08:44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在邹韬奋先生追悼会上的讲演辞郭沫若 邹韬奋先生,你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位好儿子,我们中国青年的一位好兄长,中国新文化的一位好工程师。你的一生,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青年的领导,为了文化的建设,尤其在抗日战争发动以来,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你是很慷慨地,很热诚地用尽了你最后的一滴血。在目前我们大家最需要你的时候,而你离开了我们,这在我们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呀!这是一个不可补救的损失呀!(泣声和掌声)邹韬奋先生,在你自己,怕应该是没有什么遗憾的吧。你把你自己慷慨地奉献给人民,而你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庄严的完整的艺术品,在你自己怕应该是没有什么遗憾的吧?(鼓掌)要说有什么遗憾,那一定是在目前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胜利的期间,而你没有可能亲眼看见中国人民得到解放,中国青年的无拘无束的成长,反而在弥留的时候,你所接触的是中原失利的消息,湖南失利的消息。(大鼓掌)这怕是使你含着滚热的眼泪,一直把眼睛闭不下的原因吧!这在我们,作为你的朋友的我们,尤其是长远的一个哀痛!是我们的努力不够,没有把胜利早一天争取得来,反而在全世界四处都是胜利的声浪中,而我们有日蹙国百里的形势,增加了你临死的哀痛。我们在今天在这儿追悼着你,至少我自己是深深地感觉着犯了很大的罪过的!但是,邹韬奋先生,你是真的离开了我们吗?你是真的放下了武器倒下去了吗?没有的,永远没有的。你并没有离开我们,你还活着,你还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每一个青年的心里,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的心里。你是活着的,永远活着的,从中国的历史上,从我们人民的心目中,谁能够把邹韬奋先生的存在灭掉呢。(鼓掌。)你的武器,你的最犀利的武器,就是一技笔!你仗靠着这枝笔!为人民的解放,为反法西斯的胜利战争到来,我们也应该仗着这枝笔,为人民的解放,为反法西斯的胜利战斗去。(大鼓掌。)这是一枝不折不扣的名副其实的钢笔,有了这枝笔存在的地方就有民主存在的地方,没有这枝笔存在的地方便是法西斯存在的地方。(鼓掌。)像德国、日本那些法西斯国家,它们的笔是没有了,是变了质,变成了刷把。(鼓掌。)替统治者刷浆糊,(鼓掌。)刷粉墙,(鼓掌。)刷断头台,(鼓掌。)刷枪筒,(鼓掌。)甚至刷马桶。(鼓掌。)这样的刷把,迟早是要和法西斯一道,拿来抛进茅坑里去的。(鼓掌不息。)我们中国幸而还有这一枝笔,这是你邹韬奋先生替我们保持了下来,我们应该要永远的保持下去。在目前反法西斯战争接近胜利的时候。笔杆的使用是愈见代替枪杆的地位了。枪杆只能消灭法西斯的武力,要笔杆才能消灭法西斯的生命力。
     邹韬奋先生,你的一生用你的血做了这枝笔的墨,我们要继续不断地把我们的血来灌进去。邹韬奋先生,你的一生把你的脑细胞来做了这枝笔的笔尖,我们要继续不断地把我们的脑袋也安上去。(鼓掌。)我们要纪念你,邹韬奋先生,我们定要永远地保卫这枝笔杆,我们不让法西斯再有抬头的一天,不让人类的文化再有倒流的一天。这也怕就是,你用过的笔所遗留给我们的遗嘱。(鼓掌历久不息。)1944年10月1日此稿发表时,编者曾注以会场宣读时听众的反应情形,留下颇有意义,故未删去。战斗精神的颂歌 ——《一枝真正的钢笔》赏析邹韬奋先生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他从 1926 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新闻出版事业。抗日战争期间,他主编了《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主持生活书店。他办的报通俗易懂,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新闻工作作为宣传工具,它在抗日战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是号召人民团结抗战,揭露敌人阴谋诡计的最有力的工作,郭沫若在《新缪司九神礼赞》中曾这样热烈地来赞美过新闻工作者:“新闻记者的报道文学应该是最新最进步的一种文艺形式,把现实抓得那么牢,反映得那么新鲜,批判得那么迅速!它们成为了我们每天的生命。我们每天清早和晚上,就像中世纪的人要受着神的启示一样,我们是受着新闻记者的启示的。”邹韬奋同志正是成千上万个新闻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但正当革命事业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于1944年7月24日因患癌症离开了人间,他的逝世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的文艺界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论他说:“热爱人民,忠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所以感动人的地方。”周恩来同志也说:“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见《中国文学家辞典》)为了隆重悼念邹韬奋同志,1944年10月1日郭沫若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这篇演讲的哀悼词与一般的哀悼的文章有所不同,始终至今都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的。一开始,即直呼其名,高度概括地评价了邹韬奋的一生,这就给听众心理造成了邹韬奋先生虽死犹生之感,加之郭沫若演讲中那跳荡的激烈的情感,感染了整个会场,这就极大地加重了追悼会上对邹韬奋怀念、哀悼的气氛。
     紧接着,郭沫若从邹韬奋的死有无遗憾两方面的分析,既充分肯定了邹韬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又单刀直入,又联系到了当时的那种险恶的现实环境,指出邹韬奋先生在这种情况下是决不能离开“我们”的。这样,悲痛的感情就向纵深引入,使人们对邹韬奋的哀悼、纪念变成对自己工作、斗争情况的鞭策,激励人们去向邹韬奋学习。然后,郭沫若又将听众思想感情的航船引入了一个港湾,并未稍作停留、旋即引出,使航船前面呈现的是一个无比开阔的航道。那就是文中对邹韬奋一生战斗的笔的赞颂。这是一次隆重的追悼会,这也应该成为一次隆重的武器的交接仪式。因为这武器——这枝笔曾经“为人民的解放,为反法西斯的胜利战斗了”,所以这枝笔还应该由我们为人民的解放,为反法西斯的胜利战斗起去”。用一枝笔象征邹韬奋先生战斗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了;用一枝笔来使参会的文艺界的朋友明白自己将要担起的历史重任。为了突出这枝笔的作用,郭沫若在演讲中不惜把它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大加强调和渲染。郭沫若在演讲中所突出和渲染的是作为斗争武器这一特征,这就不只是在纪念一个文人,而首先是在纪念一个革命者,一个永不放下斗争武器的英勇无畏的战士。特别是在演讲中作者强调了这武器是为捍卫正义与和平的武器,是只有像邹韬奋这样的人才能掌握的武器,任何法西斯是不可能具有这样的武器的。“有了这枝笔存在的地方便是民主存在的地方,没有这枝笔存在的地方便是法西斯存在的地方。”这就不仅说明了武器的作用,更透彻地阐明了这武器掌握在革命者手中所具有的伟大意义。这样,听众的感情又向纵深发展,将悲痛化为了一种渴望战斗的力量,而且对于战斗的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一篇追悼会上的演讲,涉及到对一个人的评价,是面面俱到好呢?还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好呢?这固然应该视具体情况来定。但追悼死者是为着现实和将来,若不能抓住死者最主要的事迹和精神,又怎能感动后人,给后人以教育和启迪呢?郭沫若这篇演讲就摒弃了一般悼词的常用格式,俨然是一首对战斗精神的颂歌。这是悼词,但它给人的不只是悲痛的哀悼,它还给人以战斗的渴望,像海燕在暴风雨中骄傲地振翅翱翔,它是在用自己的搏击迎接着光明的到来。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