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的解释

  • 日期:2011-06-20 07:50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理论假设仅仅是一种工具,为判断一个理论假设的价值,应考察实验结果,看看实验是否证实了从理论假设中逻辑地推演出来的预期结果。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假设认为,一切心理或生理的组织过程都服从普遍的均衡律,记忆也不例外。在格式塔理论中,强调下列两点:第一,记忆活动和知觉在功能上应是同型的,因为它们都服从均衡律;第二,这些定律足以预测记忆的时间进程、记忆的正确利错误,完全可撇开作为解释的重要因素的主体。1.知觉和记忆:一些经验上的相似性——知觉是一切记忆过程的前提条件:人们能够记忆的事物只能是先前知觉过的事物。格式塔心理学指出,知觉场中的“部分”间相互依赖关系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经验法则。例如,刺激是相对于“背景”的个体化单元,对刺激的知觉主要依赖于相似性和差异性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是同时呈现于知觉场中的刺激的整体特征。一个放在点状云中间的十字标记,可以作为图形从云中间被知觉出来,然而,当十字标记周围有其他十字标记时,知觉分离的可能性则非常小,甚至是零。在记忆方面,也有类似的现象,雷斯托夫(von Restorff)在1993年做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实验材料是4对同质刺激(几何图形)和4对异质刺激(两封信,两种颜色,两个数字,两个音节),结果发现,在其他一切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后一类刺激比前类刺激更容易被再现。这种效应与刺激的性质无关:如果成对的同质刺激是单一的信封,或颜色、数字和音节,也能得出同样结果。
     总之,异质的元素越少,同质的元素越多,就越容易辨别。但如果材料的所有元素都是异质的(一个数字,一个音节,一种颜色,一张照片,等等),而差的规律性使整个系列材料具有相对的同质性,那么任何一个元素的再现可能性都降低,在回忆量上趋近于同一个元素放在完全同质材料中时得到的结果。因此,材料刺激中的形态异同,对知觉和记忆的作用是相同的。与知觉分离一样,格式塔理论认为在痕迹系统中也存在记忆分离。结构良好的、持久的痕迹表示对少数异质无素的记忆。相反,对不能区分的同质元素的记忆,只能进行痕迹的“集合”加工,这些痕迹的结构缺少平衡,表明材料的有关部分缺乏组织:痕迹趋于相互混淆,分裂瓦解,只有那些独立的元素有优势痕迹,出现在“背景”上。2.痕迹的自主变化假设——以上的结论把记忆问题集中在假设的痕迹系统上面。现在要问:在记忆的时间进程中,观察到的事实是否证明了被认为支配痕迹系统的法则,尤其是“好的图形”原则所作的预测?按照格式塔理论,痕迹系统就是神经生理方面的格式塔,这些格式塔具备自主变化的组织结构,它们在变化时,不需要主体的参与,仅取决于结构中内在力的作用。从理论上说,可能产生三种情况:(1)当材料的结构与“好的图形”的特征高度契合时,具有同样的特征的痕迹系统将保持稳定,从而保证了忠实而持久的记忆保持。(2)当材料的结构与“好的图形”的特征不完全契合时,痕迹系统则缺乏稳态平衡:痕迹系统需按照“好的图形”原则,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逐步自我改善。(3)最后,如果材料的结构是“混乱”的,那么平衡过程就成为不可能:痕迹系统分裂瓦解,导致不可逆转的遗忘。
     为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其中的第二种情况最关键:鉴于记忆行为和痕迹系统是同型的,可以预料,在第二种情况中,通过回忆而再现的图形要优于原来的图形。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实验。3.伍尔夫的实验——伍尔夫(Wulf,1922)做了旨在证明格式塔理论的第一个实验。伍尔夫用26个无意义图形,每个图形呈现5秒钟,然后要求被试分别在30秒钟,24 小时和一周后尽可能准确地再现。通过对获得的四百张再现图形的考察,伍尔夫得出,可以把观察到的大多数图形变化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图形变化略去或弱化了原图形的某些特征,说明了对原图形的平整作用,比如,不对称的图形变成对称图形。因此,实验者可根据“自主变化”来说明痕迹系统向着“更好的图形”转化。第二类图形正相反,强调已在原图形中突出的某些特征,并在再现图形中加以夸大。变化的方式往往与刺激呈现时被试察觉出的言语提示有关。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试都对图形作出实际的解释,把图形同化于熟悉的物体,再现图形表明了同化的影响(图形的标准化)。为解释图形突出和标准化中被试的积极参与,同时又不背离格式塔理论,伍尔夫及其导师考夫卡(1935)提出痕迹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假设:当一个图形类似于某个熟悉类别的物体时,知觉就激活了与该类别有关的痕迹系统;这些较完整、组织得较好的系统以“自己的方式同化根据图形产生的特殊痕迹系统。因此,在被试的行为中,产生了可观察到的变化。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