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让多媒体课件“为我所用”

时间:2015-03-19 10:34来源:网络整理点击:字体:[ ]

无锡市蠡园中学  倪爱琴

一次外出听课,听了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应该说,作为一个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这节课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细节。

沈石溪的这篇《斑羚飞渡》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教师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打动自己的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有一位女生站了起来,她选的正是全文最震撼人心的部分——飞渡。这位女生的朗读水平很不错,不管是情感的表达,还是语气语调的处理都十分到位,听课老师都被吸引了,一个个点头默赞。师生也顺势就这一段展开了讨论:为什么感人?通过哪能些描写体现感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选择了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再次就这一部分进行配乐朗读,以创设出更感人的课堂教学情境。同学们一致推荐刚刚那位女生朗读,但这一次的效果却大大不如第一次,所有的人都觉察出了异常。为什么同一个人对同一段文章,在朗读的处理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原来问题出在老师所选的背景音乐上。老师给这一段“飞渡”的文字配的是《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众所周知,《二泉映月》是一首以“悲凉”为感情基调的二胡独奏曲,其中的“悲”与斑羚飞渡时的“悲凉”基调是相吻合的。但斑羚飞渡带给人的情感冲击绝不仅仅是“悲”,更多的还是“壮”。老斑羚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不迫的姿态,老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甘为人梯、自我牺牲的精神,无不闪耀着撼人心魄的壮丽光彩。那位女同学在第一次朗读时处理得当,注重了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很好地表达出了这样一种“悲壮”的气氛。但一配上《二泉映月》,这位女生的情感马上就被感染了,声音越读越轻,“悲”的气氛越来越浓,而“壮”则越来越淡,直至完全消失,朗读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就整节课而言,这个教学环节是失败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这儿起了一个反作用。

当然,这只是一个特例,不具有普遍性,但由此我想到了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如何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结合起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到现在,每一位老师开公开课,制作一个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成了头等大事,多媒体课件甚至成了开公开课的必要条件。但效果如何往往不在考虑之列,或者说考虑得不够。据我观察,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以上种种做法都有为用电脑而用电脑的倾向,而对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电脑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我认为,不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不管信息化技术普及到什么程度,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都是多媒体课件所无法取代的。这种魅力来自于课文本身的文本之美,来自于老师独特的语言、人格、语态之美,还来自于师生、生生之间的真诚交流之美,更来自于思想的碰撞、想象力的发挥……而这一切的一切,多媒体课件能一一做到吗?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课件很美,内容很充实,教学过程 的设计是一环紧扣一环,但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生,所有课前的设计都不能凭老师的一厢情愿,课堂上有很多我们事先不能预计的“意外”发生,而这些往往被忽略。有了近乎“完美”的多媒体课件,老师上课就会按部就班,小心翼翼,虽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但不可避免地会束缚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而这种超出预先设计的自我发挥往往是一节课的亮点所在。也正是因为有了多媒体课件的束缚,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真诚交流往往也被限制,师生都只能根据既定的程度按部就班。这样,语文课堂独特的趣味性、生动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其次,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确实在文字之外给了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但过多的图画、照片、画面却容易让学生的想象力日渐贫乏。我们语文教材中的不少篇目是文学名作,而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陶冶读者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如果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欣赏者一目了然,那么多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犹如一杯白开水。

再以上次的《斑羚飞渡》为例,老师在让学生读完“飞渡”一段后,出示了一段显示“飞渡”过程的Flash动画,让学生据此在复述飞渡的过程。这样一来,感性的认识是有了,但学生的想象力也因此被剥夺了,学生不必再去研读文本,文中的那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也就失去了研读的基础。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换一种方式处理会更好。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的基础上,首先找出那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然后展开想象。这种想象的过程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动作再现,而是加入了学生自己的艺术加工。包括大小斑羚的内心活动,甚至神态。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想象再加以复述。这样基于文本的解读,再加以极富个性色彩的想象,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更加生动。

从教师自身来讲,掌握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必需的,但这些并不能代替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朗读、书写、写作等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绝对不是只靠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显现出来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我们应当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深入地认识其意义及作用,正确使用多媒体,切不可片面追求画面的漂亮、程序的完美,更不可以多媒体课件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我们应当始终明确——多媒体技术只是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手段。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要“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为我所用,而不是代替我们。

    让多媒体课件“为我所用”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