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时间:2015-01-04 11:14来源:乐学点击:字体:[ ]

当前,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师生均存在着困惑,出现了不少的难题。从教师方面看,如何更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从学生方面看,如何激活思维方式和激励批判精神;营造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氛围。从课堂管理方面看,如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保持课堂秩序;如何使课堂讨论具有吸引力。解决上述问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的问题。

策略1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

由于“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于“知识和技能”更不可检测,加上现行的考试很难关注前两者。结果,课堂教学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难以测量的并不是不重要,而恰恰相反,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个态度、情感的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在新一轮课改中,我先变教案为学案,又变学案为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想方设法力争在“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突破。如:在《三峡》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生字词,流畅地把文言译成现代汉语。养成学生“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迁移”的阅读习惯;并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景”、“感受文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突出以下内容:看课文中《长江三峡》插图,用自己的语言口述画面内容:上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图片、文章)。可能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以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完全可以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实际并非如此,它需要通过创造氛围,亲身体验。领悟课程功能的变化,相应的实施方法也应该变化。

策略2 改变形式凸现内容与学法。

多年来,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每周四节语文课,两节作文课。这种一成不变的形式已不能适应课改要求。本学期以来,我拿出一节课作为语文学科活动课,活动课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也就是把教学的意图隐蔽起来。这样可以:

首先,让“生活”凸现出来,实现了教学的主体化。生活即课堂,学生热爱、向往生活。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筛选、提炼的“生活”,于是教学中有了游戏的欢笑声,谈天说地的闲情逸致、游山玩水的赏心悦目、烧饭做菜的无限乐趣等等。腾出一定的课时,作如下安排:(1)、口头作文“照片引出的回忆”,(2)、图书馆的基本常识极其运用,(3)、诗、词朗读比赛,(4)、口头作文“我的珍藏”,(5)、讲述名著片段,(6)、口述家乡的自然风光,(7)口述家乡的文物古迹,(8)、口述家乡的的民俗风情……上述语文活动课,贴近生活,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课堂上学生显示出他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乐趣,把“童心、童真、童趣”充分表现出来;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飞扬,把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让生活吸引、召唤学生回到主体地位,课堂成为学生的“天下”。生活也让教师找到了“源头活水”,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让“实践”凸现出来,实现了教学的优质化。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没有“布道式”的说教和“填鸭式”的灌输,只有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课中安排了手抄报比赛、大街招牌错别字寻找、调查报告、成语典故故事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钢笔书法展示以及课本剧表演等。让实践走进了课堂,让学生走进实践,产生了真情实感,发现了“庐山真面目”。                                                   

     第三,让“策略” 凸现出来,实现了教学的潜移默化。这是一种“暗示”、“迂回”策略。表面上随便、松散,甚至“出轨”,“主次颠倒”,却造成了悬念,吸引学生毫不在意地进入它的“圈套”,并竭尽全力去探究,最终取得成功。这种形散神不散,是货真价实的“目标教学”。教学意图隐蔽,从侧面选择切入点,集中力量,出其不意,学生在充满睿智的活动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策略3变静态管理形式为动态管理形式。

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就要求我们采用新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就语文学科来说,在组织实施课改教学动态管理,应突出读、议、讲、练、评的运用,让所有的学生都活动起来,变单纯的接受者为积极的参与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具体运用如下:

(一)、课文阅读,从无疑到有疑。

动态教学策略强调能读并能真正读懂,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疑”便是指导课文阅读的关键,从“疑”入手,引导学生生动活泼而有条理地展开思维活动。抓住重点,设计疑点,指导阅读,加大讨论力度。如在教《孔乙己》时,在学生初读课文(预习)的基础上,我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理解课文的难点,把握人物的命运,挖掘主题的深度,有很大的作用。它自然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为了寻求答案,他们纷纷打开书本,认真阅读,思索起来……点拨思考,诱发质疑,质疑中创新。在教《猫》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导练题目: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抒情议论更多,是探究的重点,应抓住“妄下断语”四个字多方探究。题目你们自己出。学生提出1、“我”为什么“妄下断语”?教训是什么?2、为什么“我”明白自己的错误后能感到如此痛心?3、应该怎样对待错误特别是伤害他人的那种错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敏捷地、灵活地、创造地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问题讨论,从有疑到无疑,从无疑再到有疑。

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小组的讨论活动,不仅调动了上、中、下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产生良好的整体效应,以利于推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以议为主,可采取小组形式。议有三忌:忌脱离实际,忌目标不明确,放任自流;忌教师急于求成,越俎代疱。实践证明:议的过程是学生最喜欢的。通过议既能阐发自己的观点,又能互为补充,共同提高,养成合作精神。

小组讨论中不可能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在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前提条件下,教师有意识地安排若干问题让学生带出课堂,通过查找资料(包括上网)亲自实践、调查访问等途径进行深度钻研、自行解决。拓展了学习的内涵与外延。

(三)模拟试讲,训练综合能力

读和议,把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可是,怎样使他们既理解,又能较为有系统有条理表达出来呢?我对课文中的重点语段采取由学生自己命题,自己解答,上台交流讲解的大胆尝试,这种做法改变了故有的由教师命题,学生答题,教师评判的传统模式。于是,学生认真收集、积累资料,常把报刊、杂志上的有关试卷,材料抄下来或剪帖好,互相交流学习材料,主动商讨有关问题。

“模拟试讲“对学生理解教材的要求更高。它既能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又能对学生前阶段的学习进行及时巩固,加深学生对自我掌握知识过程的了解。学生试讲,更能使学生有较强的角色体验,看清自己的缺陷差距。

(四)课堂导练,完善知识,培养能力。

当我们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时,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课堂导练,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简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

以实例分析为主,旨在考核学生的运用能力。动态课堂教学特别强调练习要及时得到反馈,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教师对练习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要作教与学两方面的反思,找到问题的症结,采取相应措施,再次点拨学生。

(五)评价活动,有利于教与学双方的提高

课堂教学动态管理,强调的是学习实践。不仅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来源于实践,学习活动过程 贯穿于实践,而且学习成果也要回归实践。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开展评价活动。这样,一来可培养学生听与说的能力,提高辨析能力,二来也可发现不易发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还可以评析教师授课,课堂教学管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正反的意见,教师及时总结,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习会怎样学习的人。”在评价活动过程 中,应突出教给学生预习、复习、解题思路、使用工具书和课外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在阅读和运用实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达到“不需要教”的最佳境界。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