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夜》教案

时间:2014-10-18 10:19来源:乐学点击:字体:[ ]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屠杀革命志士的滔天罪行;在白色恐怖下,人民反抗意    识正在增长;
  2.领会并学习细腻动人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3.领会并学习侧面描写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2.难点: 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抚慰:抚摩,安慰。
    *韵律:指诗词中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累赘:①多余、麻烦。②(文字)不简洁。③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文中          指拖累,重压。累赘léizhuì
    *希冀:希望得到。冀jì
    *滞钝:形容动作十分迟钝、不灵活。
    *幽寂:幽静、寂寞。
    *颓然:形容败兴的样子。
    *况味:情形、滋味。
    *矜夸:骄傲自夸。
    *撩拨:挑逗,招惹。撩拨liáobō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惘wǎng失意,精神恍惚。
    *晕眩:头脑发昏,眼睛昏花。yùnxuàn
    *郁抑:郁结压抑。指蓄积在心头的忧愁、气愤得不到发泄。
    *哀厉:形容声音悲哀而尖锐。
    *莫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名: 用语言说出、表达。状: 描绘,形容。

背景简介:
    叶圣陶先生的《夜》发表于1927年11月,它反映了“四·一二”大屠杀之后,一段白色恐怖时期人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1924年至1927年,是我国现代史上反对军阀的第一次大革命。1926年7月正式开始了北伐,使短时期内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党内负责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党的领导权,致使隐藏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国民党蒋介石大权独揽,当北伐军乘势长驱攻克上海之后,蒋介石露出了反革命的真面目,以清党为名,在上海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四·一二”大屠杀,使大革命遭到了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变本加厉,在国统区实行了白色恐怖,对共产党人和革命队伍进行了野蛮的血腥屠杀,他们对共产党人和革命队伍的态度是“宁可错杀千人,也不放走一个。”在白色恐怖下,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被屠杀了。这篇小说《夜》鲜明而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白色恐怖下人民的生活的一个侧面。文章所写的一对青年夫妇就是大革命失败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千千万万革命青年中的两位志士。

难句解释:
  1.“放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的脸,定定的,凄然失神。她想孩子因为受着突然的打击,红润的颜色已转成苍白,肌肉也宽松不少了”:
    前句描写老妇人因得知女儿女婿被捕后的内心忧闷、悲痛欲绝的神情。后句写孩子几天不见妈妈,经常哭闹,面容变得苍白,身体衰弱了。
  2.“她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绑的两个,他们手上足上是累赘而击触有声的镣铐。门首时时有徐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前句中的“两个”就是老妇人的日思夜想的女儿女婿,“镣铐”表明他们已经被捕。后句描写老妇人内心害怕反动派会找到自己的住所进行搜查,加害她和小孙儿。
  3.“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
    意思是老妇人完全相信她的女儿女婿虽然被捕,但和那些满脸凶相,杀气腾腾的强盗之类的罪犯是不一样的。老妇人充分相信自己的女儿女婿是好人,决不是坏人。
  4.“他不敢回想;然而那些见闻偏同无赖汉一般撩拨着他,叫他不得不回想。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说不定她会昏厥不省人事”:
    意思是指上文“那个弟兄”“同我谈”的“那些见闻”,不能告诉老妇人。可以推想,“那些见闻”的内容就是枪杀革命者时的令人惨不忍睹的场面。老妇人听到后将是受不住的。
  5.“他们怎样‘那个’的”:
    意思是他们怎样被枪杀的。作者不直接使用“枪毙”或“杀害”的词眼,表现了作者对烈士们的深切同情和崇敬心情。
  6.“‘甥女儿,我来看你了’,他默默祝祷,望她不要跟来了,连忙逃回小路”:
    这句的“她”指“甥女儿”,就是已牺牲的老妇人的女儿。这里表明舅舅知道甥女儿是冤死的,怕她变成鬼魂附身;一方面表现了人物胆小和迷信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刑场气氛冷森,场面恐怖。和上文舅舅误把“十七、十八”两个号码的书写看成“似乎手足蠕蠕而动的蛇样的东西”所反映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理状态是一致的。

解题:(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以《夜》为标题,⑴是因为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夜里,⑵同时也象征了中国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的黑夜之中。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极其阴暗、惨淡、可怕的夜晚: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这是老妇人所处的阴暗、惨淡而可怕的生活环境。灯火“黄晕”,已使人感到环境的阴森可怕,随时都可以使人晕倒,她怕得几乎连灯都不敢点,一点灯“反而加浓了暗淡”,这不仅反衬老妇人所处环境的可怕,而且象征着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使人感到窒息。
    接着描写夜间阿弟和那弟兄一起去野外刑场认尸的可怕环境: “两个人向野外走去。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倒头上来的黑暗,远处树木和建筑物的黑影动也不动,像怪物摆着阵势。偶或有两三点萤火飘起又落下,这不是鬼在跳舞,快活得眨眼么? 狗吠声同汽车的鸣鸣声远得几乎渺茫,好像在天末那边,却有细微的嘶嘶声在空中流荡,那是些才得到生命的小虫子。”在刑场上,阿弟看到了“种种可怕的尸体,皱着眉,咬着牙的,裂了肩穿了胸的,鼻子开花的,腿膀成段的,仿佛就将踢开棺材板一齐撞到他身上来”。这深刻揭露了反动派是用杀人的屠刀来维护黑暗统治的。这“黑暗”已使人感到“闷郁得像要压到头上来”,在这黑暗的世界里,只有“鬼在跳舞”,“快活得眨眼”;而在可怖的暗夜中,作者描写了在“天末的那边”却有“才得到生命的小虫子”“在空中流荡”,使读者在一片黑暗之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暗示着革命的种子是杀不绝的!
    作者在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由里(老妇人之家)到外(野外刑场)的阴森可怕的夜的环境,它象征了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预示了黑夜必然过去,黎明必将到来,这“夜”是不会长久的!

情节结构:
                   《夜》
    情节          明    线          暗    线          段落起止
                  (老妇人)         (革命夫妇)
    发端          静夜守候          革命被捕         1─16自然段
                     ↓                ↓
    发展          询问阿弟          惨遭杀害        17─42自然段
                     ↓                ↓
    高潮          死讯证实          遗书寄情        43─49自然段
                     ↓                │
    结局          承担责任 ←─────┘           50─52自然段
    
    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 一条孙映川夫妇被杀害;二是老妇人对这对青年夫妇被杀害事件引起的反应,即她的思想变化。对老妇人的思想变化采取了正面描写;而对孙映川夫妇的被害经过则是通过回忆和对话来表现,也可以说是从侧面来写的。
    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老妇人,不是被枪杀的一对青年夫妇。这是因为在小说中评判一个人物是否主要,首先要看这个人物在作品中所处的地位如何。这篇小说中,作者着力描写的艺术形象是老妇人,故事情节至始至终都围绕着老妇人这个形象展开,而青年夫妇的形象只是在通过老妇人的回忆或她和阿弟的谈话或阿弟的回忆中带出,而且不进行正面描写,只是隐晦曲折地写出他们为革命牺牲的经过。作品清晰地展示了老妇人思想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用两句话来概括: 从悲痛到勇敢,从怯弱到无畏。
    这篇小说在结构安排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通过对老妇人在一个夜晚的心理变化的描写、通过她与阿弟的谈话,来写出青年夫妇的牺牲经过,揭露反动派的血腥罪恶,赞颂青年夫妇的革命精神。但在描写老妇人时,却又处处受青年夫妇的影响而改变着她的思想意识。

形象分析:
  1.老妇人:
    是一位纯朴善良的家庭妇女,没有文化,与外界很少接触,对社会上的情况很少了解,对女儿女婿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更是不了解。但是她爱女儿女婿,她认为女儿女婿都是善良的、正直的,因此,在他们被捕以后,她觉得自己的女儿女婿与那些脸生横肉的囚徒和罪犯不是一样的人,他们终究会肩并肩地回来。当她证实这对活泼可爱的青年夫妇已被反动派残酷杀害的时候,老妇人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胆怯到勇敢,由空虚到充实,由迷惘到觉醒的变化过程,成为一个愿意抚养革命后代的自觉的反抗者。
    从这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白色恐怖下的人民的反抗意识正在滋长,也预示着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浇不息的,血腥的镇压和疯狂的屠杀,只会激起人民群众更加猛烈的反抗,加速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崩溃。这就是作者精心塑造老妇人这个艺术形象的匠心所在。
  2.青年夫妇:
    是一对为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革命志士。他们和善,相亲相爱。临终前他们留下的字条,表现了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字条上有两句话,含义深刻。⑴“儿等今死,无所恨”──说明他们所从事的是值得用生命去换取的事业,所以他们死无所恨,这也正是敌人杀害他们的原因。⑵“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表现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对下一代的热爱。
    作者描写这对青年夫妇,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三方面加以表现:
    ⑴通过阿弟回忆“那弟兄”在去刑场领尸路上的谈话,来描写这对青年烈士在临刑时壮烈牺牲的情景: 他们两个都很和善,即使到了刑场满脸气愤,可还是透着和善,以致行刑的刽子手一看到“这样的家伙”“就怕”,烈士的威严使刽子手竟然发枪不中,“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这说明他们决不是“满脸横肉带杀气”的囚徒,而是被反动派杀害的英勇不屈的革命者。
    ⑵通过老妇人的亲口诉说,交代了这对革命烈士。女儿叫孙映川,五岁就没了爹,靠娘一手抚养长大;女婿姓张,“是个清秀的人”。夫妇二人都是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有一个愉快的小家庭。
    ⑶通过叙述这对青年烈士临终留下的字条(遗言),表达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怀。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温钧 编写整理)

    《夜》教案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