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正确处理“旁逸”思维

时间:2013-06-07 19:49来源:中小教案点击:字体:[ ]

 

乐清市大荆镇第一中学        林方雄         邮编325615

【摘要】正在实施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语文教学应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目前语文教育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旁逸、语文、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过程 中,大部分学生在认真听课,忙于摘笔记,却有学生突然提出一个异想天开的问题,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于是教师勃然大怒,批评该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有些老师的眼里看来,就是故意调皮捣蛋,破坏课堂纪律,对于他提出那异想天开的问题,觉得与所学的课程毫不相干,就像树杈一样“旁逸斜出”,就称之为喜欢“插嘴”、“打诨插科”,甚为反感。

其实,这恰恰反映出这些教师传统的狭隘的“实用主义”教学思想:凡是考试规定的“基本篇目”就教,而且要“教深教透”,于是课内课外翻来覆去都是“基本篇目”,颠三倒四,不管学生爱不爱听;至于学生,只能读应试必考的书,想“正统”的问题,绝不容许有半点“旁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语文失去了兴趣,怕学语文、语文难学的思想就会产生,这样何谈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呢?

事实证明,没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量”的积累,学生即使把“基本篇目”全背下来,也很难保证考试的“质”。因为从近几年中考的试卷看,“基本篇目”的分数只占20%左右,大多数还是开放性的“活”的知识,所以关键还是要靠能力和智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该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智力,也就是通过“量”的增加达到“质”的飞跃。

学生有好奇心,由好奇而发问是求知欲的表现,是他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表现。虽然有些问题可能提得很幼稚,离题万里,但却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的实际状况,清晰地呈现出学生的思维流向。对于学生课堂上的“旁逸”问题,教师必须学会准确判断,因势利导。如果教师轻率地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势必会挫伤求知的积极性。

例如,《口技》一文,开头和结尾有一句类似的话:“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宁鸿彬老师有一次正在讲述这样写的好处是“反复强调,首尾呼应,突出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时,一个学生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这个学生认为:“只要在结尾处写‘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就行了,开头可以不写这句话。”宁老师因势利导,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口技》一文原来采用的是首尾呼应、反复强调的写法,或者采用你提出的设置悬念的写法,表达效果也很好。这就说明,学习课文,不可死学,而要活学,创造性地学。就是说,在深入领会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不同于课文的、具有创造性的正确见解。这样学习,收获会更大。”

宁老师的处理非常巧妙,他不是唯教材是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想,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见仁见智”的培养,使教学放出了艺术的火花。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这里,宁老师最可贵的是“顺其势而导之”,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丰富的创造性。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正确处理好学生提出的一些“节外生枝”的问题,有时自己还要故意“旁逸斜出”,适当地“灌输”给学生一些有用的知识,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知识的“量”。

近来有媒体报道了一位原青岛市二中的语文教师,他创造的一套新的语文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惊奇:“语文课竟然能这样上!”因为在他上课时,学生可以随时打断他的讲课,可以任意反驳他。他教导学生不唯书,只唯实,比如课本中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的结尾说:“多可爱的小生灵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他对此大有质疑:“小蜜蜂是在为人类酿蜜吗?你去取它的蜜试试!”

这种教学方式怎能不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教师创造了有利于学生探索求异创新的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修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尤其像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涉及面非常之广。要很好地驾驭教材,教师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外,必须在其他诸多学科,如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美学、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有相应的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当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上要准备随时处理难以预料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讲课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潇洒自如,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学生自然就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发他自己主动去探索、去创新。

总之,在课堂上,适时适当地巧妙地“旁逸”一下,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极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实用全书》(人们中国出版社)

                     《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当代世界出版社)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正确处理“旁逸”思维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