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和谐的乐章——看于永正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时间:2012-12-08 09:38来源:自学习点击:字体:[ ]

          ——看于永正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江苏省盐城师范学校   夏如湘

十月十七日上午,我们小学语文新课程国家研修班学员,来到巴蜀小学,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研究阅读课《圆明园的毁灭》。大家看了于老师这两节课,耳目一新,感触颇多,对新课程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对这两节课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应该是一个什么关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提高,不断生成创造,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而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合作关系。这些新的理念,我们许多老师都认识理解,但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落实。

于永正老师这两节课,对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形象的诠释。他把自己当作小学生的大朋友,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特别是平等对待班级中的所谓差生。课堂上他眼中看到的是学生,教学中他心中想的是学生。课前谈话,目的是活跃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更重要的是用他的语言和行动,来宣传师生平等的民主思想。他自嘲自己,和学生开着善意的玩笑,让学生直接喊他的名字,都是为了营造一种轻松、自由、和谐的民主氛围,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于老师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朗读、发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学习的每一点成绩都加以肯定表扬。我们发现于老师对学生的每一次赞扬都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其它公开课上看到的形式上的,让人肉麻的夸奖。他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对学生做一个赞赏的表情,让学生感到于老师是那么亲切和蔼、可敬可亲,是那样让人信赖、可以接近。课堂上他总是替学生着想:“看得见吗?”“听得清吗?”对学生提出要求,也是用商量建议的口吻:“能不能读得更响亮一些?”“我建议把这一段背下来。”

我认为,于永正老师之所以能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起这种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主要是他对学生充满了爱。他在他写的文章中这样说:“教育事业,说到底就是爱的事业”,“我是真正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子女,当成了自己的弟妹。”正因为于老师对学生如此关爱,课堂上对学生才能如此地赞赏、如此地宽容,如此关注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也才能有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和谐的情感氛围

于永正老师虽然六十开外,但显得很年轻,他的心理也很年轻,平时总喜欢穿红衬衫,或画衬衫、白衬衫,而今天却穿的是一件黑衬衫。平时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总是风趣幽默、妙趣横生,今天却是那样严肃庄重、不苟言笑,原因就是今天所教的课文是《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损失,更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我相信于永正老师在备这篇课文时,一定被课文内容深深震撼了,一定被课文中那种婉惜、愤怒、憎恨的情感深深感染了,所以他才不经意间选择了那件黑衬衫,才在不经意间,以自己的情绪感染了学生的情绪。

阅读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教学过程 ,就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与文本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鸣。如何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这里教师的思想情感就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

写下课题,于老师让学生读一遍课题,然后神情凝重地说:“我发现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表情立即变了,我知道这是为什么?”使学生立即感到老师和我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又叫学生自读一遍课文,让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在黑板上板书“怒!”“恨!”写的是行书略草,不是通常正楷,而且在字的后面重重地书上感叹号。于老师说:“我不这样写,就不能表达我的感情。”同学的交流,老师的表白,又使师生情感得到再次交融,于老师指导学生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让学生读中认识、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直接地、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同时于老师又不时加以点拔:“你读这一段心里是什么滋味?”“你读哪一段,心里最恨?”“如果圆明园没有被毁灭我们应该怎么读?”有时则是直抒胸臆,“一八六O年十月六日,这是我们民族耻辱的日子,同学们,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一天!”“帝国主义毁灭圆明园,我们要永远记住圆明园。”老师与文本的情感共鸣,促进了学生与文本、与老师情感的共呜 。同时老师的深刻思想,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思考,生成创造出新的东西,“帝国主义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引导他们的军舰开到中国的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成枪弹、炮弹轰开中国的大门,用中国人发明的纸张强迫中国政府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一定有很多想法,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想法。”得到老师的启发鼓励,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不如不快。

由于于老师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文本情感的深切体会,在课堂上营造了和谐的情感氛围,使学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在这种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学生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也进行了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和谐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又要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去,我们语文教学只抓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不及其余。新课程实验中,我们许多教师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只注意在总体上的把握课文的内容,进行创新教育,价值观教育,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于永正教师这两节课,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关系。

于永正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好好学习,把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加壮大,从而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而这些思想教育决不是脱离具体的语文学习进行空洞说教,而是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

教学过程 中,于老师又以读为主要手段,让学生把课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读正确,把课文读流畅,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任务。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与句子的关系,把握各自然段的内容,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讨论交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读写结合,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创造运用能力。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每一点训练都落实到实处,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在训练过程中,于老师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然后再指名读,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再让学生站起来讲,写之前,先让学生理一理思路,写好后,让学生自己改一改,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技巧,写字注意写字姿势。于老师这样做,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提高自己。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 一,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三维”目标得到和谐落实?就是要象于永正老师那样,要让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又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写好字,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堂堂正正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人。”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因为于老师的课是一曲和谐的乐章。

    和谐的乐章——看于永正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有感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