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时间:2012-12-06 12:37来源:教学指导点击:字体:[ ]
   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叶圣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广泛实施,语文教学再次成为一线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语文课到底怎么上?语文到底怎么教?不少“老教师”们无所适从,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许多语文教师更有一种“ 不会上课”的感觉。令人感到可喜的是,更多的一线教师开始了对语文教学的深刻反思和艰难求索,开始思考如何去改革,如何去创新。但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不少教师仍被语文教材所禁锢,无法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出现一些观念和方法问题。
   叶圣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材中的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任务并不是硬要把这些例子讲深讲透,而是要用好这些例子,超越这些例子,走出这些例子,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由于传统教育的定势,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材早不是什么例子,不是一种凭借,教材已经成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教师无教材无法教,学生无教材无法学;多年来,“吃透大纲,吃透教材”成了领导训话的口头禅,也成了教师一篇篇总结中的重要成绩,仿佛吃透了教材,便是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多年来,学好课文,背熟课文就可以考出好成绩已经成为学生深信不疑的真理;多年来,很多曾是中小学的语文尖子们成年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不高明,不是满篇错别字,就是文理不通,甚至闹出研究生们写不好毕业论文,语文教师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总结或论文的笑话。这一切都与唯教材是用、唯教材为重密切相关,这一切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
   过去的“九义”语文“教材说明”曾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语文教材灵活开放的体系,为学校教师、学生留有选择、更新、拓展的空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在保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适当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说明提出:“在教学中要改变一个观念。过去教科书只有一本,凡是编入教科书的都要教给学生;有所遗漏,教师就会被认为没有尽到责任。这几乎成了多年的通例,成了理所当然的固定的观念。而使用这套教科书,必须打破这个观念。”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就是囿于这种观念的束缚,无法打破这个观念,导致语文教学范围狭窄、内容肤浅、方法陈旧、效果极差。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另外一个高度,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积极审视教材,用好这个例子;敢于加工教材,超越这个例子;大胆自选教材,走出这个例子。
   一、积极审视教材,用好这个例子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没那个本事“吃透” 里面的一个个具体的例子。就如一首《静夜思》要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也同样要大学本科中文系的学生学习,但他们领悟到的意境,领会到的内涵绝对不一样,而且你不好说谁的理解更为高明。试问,我们语文教师有谁吃透了这首二十字小诗?
   我们既然没有能力吃透教材,就应该正视问题,用积极的态度去审视教材,把一个个具体的例子用好,给学生起到一个范例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语文课上用好“例子”,让孩子们首先喜欢上语文教师,然后喜欢上语文课。具体地说,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把每篇课文都讲得天花乱坠、异彩纷呈,而是想办法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
   二、敢于加工教材,超越这个例子
   曾有人请教已故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数学怎么教”的问题,孙老师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这是一种非常高的教学境界!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该如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绝对不会把一堂语文课囿于一篇课文的单纯教学,他会在教学中广纳百川,充分发散,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能学习、吸收到更多的知识营养。唯有这样,他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才不会因语文知识贫乏、语文能力匮乏而提笔忘言或词不达意。优秀教师的成功就在于他敢于超越教材这个“例子”。
   要超越教材,首先要跳出语文圈子来看语文,用一种大语文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不能眼中看到的只是课文,没有学生,没有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如果只凭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眼光,要使语文教学取得好的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
   例如在教学《鹅》的第一自然段时,文章描写鹅的外貌“周身洁白,黄色的双脚和扁圆的嘴,像嵌在白玉上一样。……”由此而单纯教学这一段文字是显然不够的。我们不妨把它与骆宾王的《鹅》联系起来,让学生背一背小诗,比较一下各自写得成功的地方;再让学生发散、联想到《大白鹅》中的描写,联想到《丑小鸭》中白天鹅的样子(教师准备材料),联想到《野天鹅》中的天鹅样子……让学生在发散、对比中了解到:不同的语言可把同样的事物描写得各具特色,懂得汉语言文字的奇特魅力。超越教材,学生也许从教材本身少学习、少了解了一些东西,但他们从教材之外所获得的却更多。
   我们曾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给我选择的权利,我会选择(   )老师教语文课,理由是(  )。”很多学生所选择的理由都是“能学到更多课本外的知识”以及“讲得灵活生动,学起来轻松有趣”。学生的需要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改革方向。
   三、大胆自选教材,走出这个例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思考而形成的。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在十二年的中小学阶段,就学习那可怜的二十四本语文教材,把他们禁锢在教材这个例子之中,他们的语文能力要达到多强是不可能的。
   高明的语文教师,是让孩子热爱语文,让孩子自己去学习语文;他给予学生的语文教材不再是每期的一册课本,而是更多优秀的文学书籍,让孩子们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之中吸吮丰富营养。唯有走出教材这个例子,才能让学生走进真正的语文,培养出真正的语文能力。
自选教材,走出“例子”,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向着这个目标奋斗。

    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