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语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中)

时间:2012-11-08 12:23来源:中小教案点击:字体:[ ]
十五、
    我国无论在农业方面或工业方面愿意参加建设和领导建设的人有的是,会建设和会领导的人却少得不像话。相反地,我们在这方面是非常无知的。不但如此,我们还有些人决心歌颂我们的没有文化。如果你不识字或者常写错字,并以自己的落后自夸,那你就是“产业”工人,你就得到荣誉和尊敬。如果你摆脱了没有文化的状况,认识了字,掌握了科学,那你就不是自己人了,你“脱离了”群众,不再是工人了。
    我认为不消除这种野蛮① 和不文明的现象,不消除这种对待科学和有文化的人的野蛮(2)态度,我们就一步也不能前进。如果工人阶级不能摆脱没有文化的状况,如果它不能造就自己的知识分子,如果它不掌握科学,不善于根据科学的原则来管理经济,那它  就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1.第一段中加点的“这方面”是指_ 。(答案不超过10个字)
      2.第一段中的两个引号,其作用是()。
      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意义D.表示否定
      3.第一段的叙述,对论证“青年必须掌握科学”  这一论点,起到怎样的作用?
    4.第一段如果分为两层,应划在____之前,两层之间的关系是_____
      5.第二段中的两个“野蛮”,含义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各是什么意思?____
6.第二段的段意是____,这是从____面论证掌握科学的必要性,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
答案:
十五、1.工农业的建设和领导2D 3.摆出现象,为论证中心论点提出现实的依据,使文章具有现实的针对性4.不但如此递进5.愚昧落后。不开化蛮横粗暴民指出不懂科学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反讲道理
      
十六、
      我们现在有一些很好的导演,也有一些很好的作家,但是整个社会的艺术趣味,或者说人们对生活诗意的关怀,还是很缺乏。在这样的情形下,多读一些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古典文化中汲取些奇妙的东西,是必要的。我相信,古典文学始终会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读者群。精通外语和计算机固然很重要,但人们除了吃饭的本领外还应该有一些其他的东西,而诗歌、诗意可以带给人们(另一些东西。)
      在课堂上,我也经常说,诗,是很无用的东西,读诗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然而完全不读诗的人恐怕也不行。现在电视以及许多媒体中频频出现的“白领”或是“白领姿态”,大多很漂亮,可这些人一开口常让人发觉浅薄得厉害。那种深沉优雅的东西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难以找到。特别是人们在前些年一味关注金钱及其他实质性利益之后,又对“档次”“格调”格外地讲究起来。热衷于上“档次”的心态,是源于人们追求优越感的本性,然而,对所谓“档次”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却是很粗俗的,是人在追求优越中最低级的表现形式。摆高雅的姿态,其实和优雅本身毫不相关。而实际上,读诗、品味诗意,以及关注自己  的灵魂、关注生存状态的人与众不同,使人的气质不一样。
   1.从文章中看,第一段中“吃饭的本领”指的是___________ 等,“其他的东西”指的是________ ,“另一些东西”指的是________;第二段中“最低级的表现形式’”指的是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_______。
      深沉——  优雅——
  3.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话是()。
      A.多读一些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古典文化中汲取些奇妙的东西,是必要的。
B.诗歌、诗意可以带给人们另一些东西。
C.完全不读诗的人恐怕也不行。
D读诗、品味诗意,以及关注自己的灵魂,关注生存状态的人与众不同,使人气质不一样。
4.文章说“诗是很无用的东西”,又说“完全不读诗的人恐怕也不行”。这样说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十六、1.精通外语和计算机 艺术趣味 艺术趣味对所谓“档次”的狂热追求2.浅薄粗俗3.A4.不矛盾。“无用”,是指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但读诗可以使人深沉优雅,与众不同,富有气质    
十七、想起了鲁迅一段话
    人们在揭批李洪志的歪理部说时,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如此荒诞的东西为何能在短短几年里蒙骗了那么多的人?我想,其中原因之一,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迷信命运的传统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早在65年前,鲁迅在《运命》一文里剖析了这种迷信命运的“国民性”。他指出:中国人确是迷信“命中注定”的“定命论者”;但是,无论“命凶”或“命硬”,总有法子想,这就是“禳解”。也就是说,“这运命是有方法转移的”,只要舍得花钱,或拜神求佛或画符念咒或看风水旅法术,便能把“命中注定”的改变了。因此,鲁迅说中国人对命运的迷信,虽然也有“信”但好像很少“坚信”,同时用来改变命运的手段仍是迷信的,即“用迷信来转移别的迷信”。时至今日,面对“法轮动”泛滥一时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惊叹鲁迅的深刻的洞察力。
    (1)(有不少人之所以拜倒在李洪志的脚下,(2)就迷信命运又认为仰仗李洪志的"大法"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3)或长寿或消灾或发财).他们中有的一开始对此也有点怀疑,然而却抱着“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心理接受了这样的迷信,结果陷溺其中不能自拔。这些和鲁迅所揭示的迷信命运的传统不正是一脉相承吗?
    改造这样的“国民性”,就应当“用正当的道理和实行——科学来替换了迷信,那么定命论的思想,也就和中国人离开了”。鲁迅当年的这番热切呼唤,道出了我们今日的职责。我们不能让鲁迅失望。
    1.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______。
    2.第二段加点的“信”是指________,“很少‘坚信”’是指_______,“用来改变命运的手段”具体指_________。
    3.第二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第________三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4.下面对第三段画横线的复句的第一层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③     
    因果          选择
      C.① |② ③   D. ① ② |③
         并列            因果
5.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不让鲁迅失望”
答案:十七、1.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在短短的几年里蒙骗了那么多人,原因之一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迷信命运的传统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2.迷信“命中注定”“命凶”或“命硬”,总可以“捷解”(运命是有方法转移的)或拜神求佛或画符念咒或看风水施法术    3.讲道理(引证法)摆事实(例证法)4A5.用科学来改造某些人对命运的迷信思想
 
 十八、
    开展广阔的课外阅读,获益匪浅。
    课外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瓢水。(如果不及时吸取更多的知识,那么这瓢水就会很快蒸发,留下的只是几粒又咸又涩的晶粒。)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只有多多地进行课外阅读,才能弥补课堂上的不足。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现。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朱自清的散文集怎能不给人以启迪?
    ① 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②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写,这就是缺乏课外阅读的表现。③ 如果多看书,[这些都迎刃而解]。④ 因为只有“读书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个’。⑤ 当然不要求每个人都读万卷书,但是多读总是有好处的。⑤ 课外阅读还可以拓宽解题的思路。(7)这对于学好理科是有很大的帮助。(8)课外多读外语版的书,对于学好外语更是有很大的作用。(9)它可以增强语感,增加词汇量。(10)只要坚持,外语成绩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11)课外阅读还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有利于更好的学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一句话从反面论证了____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这”“这些”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写出指代的内容。
    4.这段文字共有几个分论点?分别是:___    5.解释“迎刃而解”在文中的意思___。
    6.第四自然段共(11)句话,请划分其层次(用||线隔开)。
    ① ② ③ ④ ⑤ (6)(7)(8)(9)(10)(11)
    7.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选出答案正确的一项()。
A引证、比喻论证B.引证、例证
C.引证。例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D.例证、正反对比论证
答案:十八、1.中心论点:第一自然段2.课外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3.相同指“有些同学写作文,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写4.共有3个分论点,分别是②③④自然段的第一句话5.比喻课外阅读这个问题解决了,与此相关的写作问题也很容易得到解决6.① |② ③ ④ ⑤ |(6)(7)(8)(9)(10)|(11) 7.C   
十九、
    ① 朱先生(注:朱光潜先生)遗产,弥足珍贵者,还有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② 他毕生奉行的座右铭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③ 因做“入世”的事业,他有儒家兼济天下,学以致用的热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④ 因有“出世”的精神,他得道家超然物表,虚静无为的精髓;具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神采。⑤ 不管风平浪静、春和崇明之时,还是波翻浪涌、黑云压城之日,他于学术始终楔而不舍,孜孜以求,真正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错炬成灰泪始于”。(6)大雾弥天,十年浩劫之中,焚书坑儒,毁灭文明,万古凄恻,学人无不心灰意冷。(7)朱先生写检查、挨批斗、蹲“牛棚”、扫厕所,受尽人间屈辱,但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竟能凝神静气,一心经营寂寞而伟大的名山事业一一翻译煌煌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8)如此自拔于现实悲苦之中而不失未来信念,处于困顿逆境之时仍勤勉学术,若非胸襟旷达、眼光高远者,若非将生命和学术融为一体、以学术为生命者,决难想象。
    1.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____
    2.文字中提到了朱光潜先生的座右铭,请分别概括其中“出世”“入世”的含义。(每项不超过15字)
    “出世”是说_____    “入世’是说____
    3.这段文字共8句话,请划分层次(用|隔开),并写出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6)(7)(8)
    层意:
4.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答案:十九、1.段首第一句话2.“出世”是说“淡泊名利。潜心治学”;“入世”是说“用高超的学术成绩匡济天下”  3.① ||② ③ ④ ⑤ ⑤ ① ||③一层提出论述中心:朱先生遗产最珍贵的还有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二层举例论证朱先生的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三层结论,说明来先生有如此人生态度、治学精神的原因:“胸襟旷达、眼光高远,以学术为生命”4.引证、例证    
二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有人说自己死后不是去见列祖列宗,而是‘法见马克思”。这话虽然和“去见列祖列宗”一样虚幻,却自诩伟大,自命不凡,有一种与日月齐先的自豪感。
    马克思一生实事求是,著作中引用别人的片言只语都要注明出处。一切揽功推过、作假谋利的人哪里敢去见马克思?
    马克思一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生活艰苦,可他有了点额外收入就捐助工人运动。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损人利己的人又哪里敢去见马克思?
    马克思一生无权无势,却著作等身,成就卓著。他的学说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吹响了人民解放的号角。他生前身后受人尊敬,著作被人推崇,靠的是伟大的人格和理论的光辉。那些位尊权重、自吹自擂的“思想家”,又哪里敢去见马克思?
    说要“去见马克思”的人,要先掂掂自己的分量:我凭哪一点“去见马克思”?人能逃脱罪责,却逃不脱死亡,死后的“生命”比活着的生命漫长啊!
    1.文中赞颂了马克思哪三种美德?鞭挞了某些人哪三种丑行?
    2.作者在文中表述的观点是()。
    A.有很多人没胆量去见马克思。B.有很多人不好意思去见马克思。C.有很多人没有资格去见马克思。D.有很多人没有条件去见马克思。
    3.文中较多地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4.上文末句“死后的生命”怎样理解?它与“活着时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5.下边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见马克思”的说法是自诩伟大、自命不凡者向往的人生归宿。B.“吹响了人民解放的号角”是说马克思的学说唤醒了受压迫的人民起来求解放。
A. A.  文中的“思想家”加引号是表示否定或讽刺D.末段“掂掂自己的分量”意思是要正确认识估价自己,不要自命不凡。
答案:
二十、1.马克思三种美德:实事求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著作等身,成就卓著。某些人的三种丑行:揽功推过,作假谋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位尊权重,自吹自擂2.C3.事实论证,对比论证4.‘死后的生命”指死后的名誉、名声,是比喻的说法。“活着的生命”是实指5.A
二十一①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② A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③ B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遂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④ C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国林是美术画,D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l.将“这是为什么?”一句插入文中A、B、C、D中,哪一处最恰当?()
    2.文段中“自然之趣”的“趣”指的是()。
    A.情趣B.兴趣C.乐趣D.趣味
    3.这段文字抓住苏州园林建筑上的特点进行说明。
    4.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总一分B.分一总C.空间D.一般到特殊
    5.这段文字的结构层次是()。
    A. @|@11@@       B.  @|@@||@ C.@|@@@  D.@@|@@
    6.这段文字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A. A.  分类别B.举例子C.列数字D.作比较
答案:二十一l.C 2.A 3.绝不讲究对称 4.D5.C 6.D
    [分析]阅读说明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第二,明确说明方法;第三,分析说明顺序;第四,抓住关键性词语和句子,揣摩语言的准确性。几乎所有说明文的说明对象都可以通过审题来明确,关键在于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而说明方法不外乎打比方、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画图表、分类别等。关于说明顺序,要把重点放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说明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上。抓住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就能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语言的风格,并能快速把握句意、段意、文意以及上下文的联系。
二十二、①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②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③ 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少70%-80%。④ 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⑤ 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6)其次是培植草皮。(7)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瞪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1.第一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A.培植防护林B.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C.培植防护林和草皮的作用D.怎样培植防护林。
    2.第一段共7句,下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3.第一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从原因到结果B.从现象到本质C.从主要到次要D.从概括到具体
    4.判断正误:
    ① 画横线句子中两个“固定”的意思是一样的。()
    ② 所选三段文字的中心句都是第一句。()
    ③ “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和“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这两句话都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5.对第二段“怎样使沙丘固定下来”这一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任意放牧~沙丘固定B.植树种革成活~保护草皮灌木一沙丘固定C.植树种草~树草成长~沙丘固定D.树木草类成长~沙丘固定
    6.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作比较B.摹状貌、列数字C.列数字、作比较D.举例子、列数字
答案:二十二1A项少了“培植草皮”,以偏概全;C、D项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说明,故选B;2.根据句与句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应选B 3.抓住文中“其次”这一关键调,确定选C; 4①  X,此题考“就境品词”的能力,前一“固定”只指某一时期,后一“固定”具有永久性;②  X,第一段第(6)句也是中心句,第三段中心句是第② 句;③  X,前句揭示了其他标点符号不具有的属性,属下定义,后一句只是作诠释;5.选B,A项漏说了用于流动沙丘的“植树·种草”这一治理方法,C项漏说了“保护”,D项混淆了“种植”“保护”“成长”这三个概念;6.D。
 
二十三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芦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
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A.由本质到现象B.由具体到概括C.由一般到个别D.由原因到结果
     3.上述语段把拱桥比作虹,《北京立交桥》则将立交桥比作“立体的画”“无字的诗”。请根据文体特点比较说明这两种比喻的不同表达功能。
     4.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互换?  为什么?
     5.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的“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6.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B.打比方C.列数字D.作比较
     7.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______。
8.在“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白杨礼赞》)这一句中,作者不直接说“一株”,而是由“一排”说到“三五株”再说到“一株”,初看似繁而不简,细察则可见这样写更能突出白杨树的雄姿。在上述语段中运用类似手法“繁中见妙”的一句是______。
二十三、1.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2.C3.选自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设喻重在形似,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北京立交桥》是记叙文,设喻讲究神似,以加强诗情画意个不能换。“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作者语)5.“几乎”是“接近于”的意思,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表现了语言的准确性6.A7.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8.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  
 
二十四(l)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的建筑艺术而流芳史册,都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成通途。那么,世养上有没有。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想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2)① 凡是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② 其中有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③ 它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④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⑤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
    (3)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20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桥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建有楼亭5座。楼亭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5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事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4)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出色。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un,器物两部分相接处凸出的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桥、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把“从它们的作用来看”放到(1)段中去,应放在什么地方?用“*”号标出。
    2.借助语境推断加点词语的含义:    流芳:    久负盛名:   蔚为壮观:
    3.重新排列(2)段的句子顺序,只排序号。
    4.写出各段段意。
    5.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A.侗族桥B.风雨桥C.侗家风雨桥D.程阳风雨桥
    6.用指定的线段勾画出作者在(3)段、(4)段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举事例——,作比较.....。
    7.程阳风雨桥跟赵州桥不同的两个特点是()。
A. A.  建筑技巧高超,造型艺术独特。B.避风雨、供休憩,造型艺术独特。
C.形式优美,结构坚固。D.历史悠久,方便交通。
    8.(4)段中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9.统观全篇,说明本文的说明顺序____。
答案:二十四、1.放在“……史册”后2.略3.④ ① ③ ⑤ ② 4.()从作用上说明侗家风雨桥独具一格的特点(2)概括说明侗家风雨桥造型艺术独特、建筑技巧高超(3)以程阳风雨桥为例,具体说明侗族风雨桥造型艺术独特(4)说明侗族风雨桥建筑技巧高超5.C6.举事例:“著名……风雨桥”;作比较:“其坚固程度不亚于……不损”7.BS.作诠释9.先概括后具体
  二十五、在历法王国里,谁也没有我伟大,我就是历法之魁,通行全世界的公历。我的全名叫格里高利历,人们却喜欢叫我的小名:阳历,因为我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制定的。
    我的父亲是儒略历,他也不愧为一代天骄。公元前古罗马人的历法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可每两年就需增加22或23天,因此日期常常变换,老百姓经常弄不清日期。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凯撒决定让我父亲掌管历法。父亲行使的权力主要有:一年分为 12个月,单月 31天,双月 30天k,唯有 2月是29天。因为在罗马,2月是行刑期,人们认为2月是个不吉祥之月,不能过得太长,所以从 2月中减去一天,这样也符合当时测得地球公转1周的时间。
   父亲上任不久,儒略·凯撒死了,他的侄子奥古斯都当上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他征服埃及和结束国内战争是在8月,为了炫耀自己,奥古斯都给父亲动了个小手术:用自己的名字“AugU8t”作为8月的名称。他还嫌8月是小月,就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又打乱8月后面大小月的顺序,因而,大月变小月,小月变大月。他的手术很成功,一直到现在还是  l、3、5.7、8. 10. 12为大月,2、4.6.9.11为小月。
    父亲掌管日期一千多年,虽然工作认真、负责,但是由于过于年迈迂腐,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到1582年,所显示的日期和实际的日期已经相差了  10天。这样,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提出,让我接父亲的班。我上班后立即决定把这年的 10月 5日改为10月 15日,纠正了父亲的误差。为了使自己更完善,我还规定每400年中取消3个闰日。这样平均年长为365.2425日,比太阳年的实际长度365.24219日仅差26秒,从此,我就登上了历法至尊的宝座。
    我的优点很多,一上任就被当时的天主教国家,如罗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重用。中国一直到1912年才把我引进。我虽然来中国较晚,但是我将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下面关于公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历俗称阳历,全称格里高利历,是从罗马的儒略历和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发展而来的。
B.公历就是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C.公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制订的。D.公历是通行全世界的历法,在我国使用较晚。
    2.对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世界历法的发展过程。B.本文说明儒略历和公历、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C.本文说明公历和公历的来历。D本文说明公历的优点。
    3.下面关于历法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略历一年分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29天。B.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规定1、3、5.7.8. 10. 12月为大月, 2.4、6.9.if为小月, 2月28天。C.公历在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的基础上加 10天。    D.公历在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的基础上规定每400年中取消三个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比太阳年实际长度差26秒。
    4.分析本文的写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采用拟人手法,以自述形式介绍有关历法知识,生动亲切,构思奇特。B.按罗马历法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条理清楚。C.使用大量确凿的数据,保证了说明的准确性、科学性。D.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是本文的特点。
答案:二十五1.B2.C3.C4.D  
二十六
(l)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2)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高贵,北京的囹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3)① 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② 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游廊,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③ 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大多分左、中、右三扇。④ 殿内的梁柱高大,空间宽敞而略显明暗。⑤ 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4)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对烘托气氛无不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梁上都有油漆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燃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5)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那大红色的柱梁,十分庄重。当然,也有例外,潭拓寺的大段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灰暗,同周日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6)北京周围的山水既有北方的粗扩,又有南方的秀丽,这正是建造园林的好地方。在依山傍水之处,建一座庙宇,半山腰修一座亭子,湖中建一座水谢。这时,可极少讲究对称,但考虑彩色对比却十分周到,山上的亭子要用大红和金黄的彩绘,水讲要灰暗些,庙宇要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
    (7)这只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吧。
    (注:“吴带当风”是宋代郭若虚评价唐代吴道子佛像画的话,意思是吴道子画的衣带因转,迎风飘举。)
    1.借助语境推断下列词语的含义。
    盛誉 博采 折服 浑然一体    水榭 依山傍水 粗算 栩栩如生
    2.给本文划分层次,写出层意,并说明结构特点。
    3.给第三段谕分段内层次并概括结构特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 |② ③ ④ ⑤ 总分式B.① |② ③ ④ |⑤  总分总式
C.① ② |③ ④ ⑤ 并列式D.① ② |③ ④ |⑤ 层递式
    4.对北京园林的总体特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B.四朝帝都,显示帝王的威严、高贵。
C.博众采长,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和谐优美。D.注重建筑的雄伟、局部的精细。色彩的艳丽。
    5.与苏州园林比较,完成下列镇空。
    ① 在建筑布局上,北京园林______,苏州园林_____ ,______。
    ② 在设计、建筑的匠心上,北京园林,______苏州园林追求_____
    ③在色彩上,北京园林______,颜色以_、___为主;苏州园林____,颜色以____、___为主。
    6.第四段中加横线部分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7.在第四段的段末,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郭若虚的话?。
8.作者在第5段中说:“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其中的“大多”能去掉吗?为什么?
答案:二十六、1.B2.C3.C4.D    四、1.略2.第一层(1---2)总说北京园林的特征 第二层(3一6)具体说明北京园林建筑的布局。设计、色彩等特点第三层(7)总结上文总分总3.B4.D5.① 布局工整、对称决不讲究对称,追求自然之趣② 在细微之处见匠心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③色彩艳丽黄红极少使用彩绘淡灰白色  6举例子列数字是为说明“细微之处见匠心”7.为了说明“嫦娥奔月”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8.不能因为“大多”表范围,如果去掉,北京园林的色彩就都是金黄或大红了,不符合实际  
 二十七
    常年漂浮的海冰,是北冰洋最独特的景观。北极海冰不仅是北极熊、海象、海豹等北极动物A(qi)息的乐园,更具有气候学上的意义。科学研究表明,北极海冰具有调节北冰洋温度的神奇功能,它是北冰洋天然的“空调器”。
    那么,海冰调节北冰洋温度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呢?
    直观地说,北极海冰覆盖在海洋表面,犹如隔热毯一般铺垫在大气与海水之间,阻隔了大气与大洋之间的能量交换。海水的反照率高达55%-85%,即使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夏季极昼时期,B热能还是被海冰反射回去,所以盛夏季节的北冰洋依然保持着“凉爽”的“体温”。
    冬季极夜来临时,海冰又阻断了热能由海洋向大气的传输,减弱了海水热量的释放,有效地保护着北冰洋的热量,使得北冰洋在寒冷的冬季仍能保持“温暖”的“体温”。从北极海冰的变化过程来看,其季节性的成冰与消融过程恰恰是热量的释放与储存过程,海冰的这种季节变化特征也有效地调节着海水。的温度。夏季的北冰洋,海冰特别是海冰的下表面处于大规模消融期,融冰过程所吸收的大量热能缓解了海水温度的上升;相反,冬季成冰过程释放的热量又会减缓海洋的降温。
    北极的海冰,精心地C(he)护着北冰洋,维系着北极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着“de-一冰——气”耦合作用过程,灵敏地指示着全球气候与环境的变化。
    1.根据拼音分别在A、C处填上恰当的字:。
    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A.海冰B.北冰洋C.海水的调温功能D.北冰洋的海冰
    3.第3段中B处是否要添加“到达北冰洋洋面的”和“相当一部分”这两个限制语?选出正确的一项()。
    A.两个都要加B.两个都不g加C·只要加前一个D.只要加后一个
    4.第3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
    5.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北极海冰一年四季都能调节北冰洋的温度。B.冬季的北冰洋,成冰过程是热量释放和储存的过程,也是减缓海水降温的过程。C.夏季北冰洋海冰的调温,主要是靠其下表面的冰层进行的。D.海冰不仅调节着北冰洋的温度,还维系着北极地区的生态平衡。
    6.给文章设计一个比较直观形象的题目,不超过10个字(不含标点)。
答案:二十七l.栖 呵2.D3.A4.打比方、列数  字、举例子5.B6.海冰:北冰洋的“空调器” 

    语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中)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