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高考】古典诗歌阅读鉴赏 (四):诗歌的表达方式(以抒情手法为主)

  • 日期:2017-06-28 14:22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高考复习

高考

026

古典诗歌阅读鉴赏 (四)

本周高考栏目将继续上周的话题《古典诗歌阅读鉴赏(三)》(点击原文可跳转阅读),和大家探讨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三大类,上周和大家探讨了常见修辞手法的考点和作用,这周,周老师为大家总结了表达方式的相关知识点,以供老师同学们参考。


古典诗歌

阅读鉴赏

诗歌的表达方式


周老师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具体说明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2

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景、物、事等抒发感情。

具体说明

分类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缘情布景、触景生情、以景结等)

情与物的关系{ 托物言志(寄物寓意、借物抒怀)、托物说理等 }

情与事的关系(怀古喻今或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作用相比之下,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情与景的关系


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中的物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物象的固定表达

“故乡明月”

“乡思情”

“松风山月”

“隐逸情”

“寒林残月”

“诗人的忧愁”

“中秋圆月”

“相思情苦”

“长亭折柳”

“惜别情”

“空城落花”

“对国势衰危的哀叹”

“风雨落花,双燕孤飞”

“闺怨情”

“江湖扁舟,月落乌啼”

“诗人的羁旅之苦”

“梦后酒醒,烟柳断肠”

“悲欢离合情”

“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

“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之情;《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情景交融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包括四种形式:一是寓情于景,二是缘情写景,三是以景结情,四是触景生情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是意境创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及到的是什么景,寄托的是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当诗人不直接抒情而寄寓景物时,就要求所选择的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相契相通。如果景是“形”,情是“神”的话,那么这“景中之情”最好“形神兼备”。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开头两句凭高远眺,所见之林自然是平的。而且显示出山林的广远,弥漫在一片冥蒙的烟景中。山是青绿色的,在“暝色入高楼”的时候,这山的颜色应是暗淡的,说“碧”已够奇妙,可是又说这碧山在伤心。山是自然界的景物,它本无知,是把人的感情移到了山上,这山便有生命、有感知而人格化了。寓情于景,比径直抒情,其情岂不更深。

缘情写景(缘情布景)

缘情写景,情非景引,乃是情于景先,情缘于心,因情选景,寄情于景,细加描绘,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情起“思乡之悲”,以悲为“脉”布景,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寒霜六种景物递进铺排,构成一幅静寂清冷之画景,极尽渲染早行空旷与孤独之感,似无人之境,而人在其中,不明言愁,却愁思满纸。充分展现“客行悲故乡”之愁情。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李白两首送行诗结尾,一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说“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前者说,船行已远,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看不见了。这时只望见长江奔流到天际。后者说,挥手告别,马鸣萧萧。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长江流水和萧萧马鸣的景物中了。 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触景生情(缘事生情)

触景生情(缘事生情)就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某种感情,将其表达出来。一般先写景,而后转抒情,情和景之间多有很密切的联系。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阙写的是词人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相思,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下阙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比喻人生、爱情、年华、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往后5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三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

本文为“桃李国学苑”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