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高考语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的三大意识、六种方法

  • 日期:2017-06-24 12:03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2017年最新《考试大纲》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一考点。首先,考生应当弄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重要句子”?试题中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作者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思想感情、蕴含丰富意义的语句。那应该怎样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呢?

高考语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的三大意识、六种方法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生首先要具备三大意识。

一、位置意识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如果句子是总领句或总结句,作答时就要注重梳理概括文意;如果句子在文末,有可能是主旨句,紧扣主旨解读是关键;如果句子是过渡句,就要考虑文意上的承、递、转、抑、扬等。

二、性质意识

确定句子的性质是理解句子的前提。描写性的句子,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展开论述,如果是写人的,答题的落脚点应该是人物的内心、性格;如果是写景的,要抓住景物所营造的氛围。对抒情性的句子进行分析,要抓住对谁的什么情感,或因什么而产生的什么情感。对于议论性的句子,要明辨是非和事理中的逻辑关系。

三、主旨意识

主旨是一篇文章写作目的之所在,它体现在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词语中,如同月映万川,地上的每一条河流、每一眼清泉、每一杯佳酿中的明月都是同一轮明月。所以,文段中的每一个句子都不是散落的明珠,而是项链上紧密相连的颗颗珍珠,我们理解句子时,应该以主旨为穿珠之线,万变不离其宗。

高考语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的三大意识、六种方法

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除了要具备三大意识,还要学会六种方法。

一、有的放矢——关键词语突破法

理解句子要有的放矢,在试题的“重要句子”中,往往有一个或几个关键性的词语,而这些词语就是句子的“靶心”,只要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个句子的意思。比如,2015年北京卷散文《说起梅花》中的一句:“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HT]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只要理解了关键词“书香”和“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在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就能明白,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二、返璞归真——修辞还原法

作者在创作时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以提升文字的表现力,增加文字的艺术美,但这种曲径通幽的艺术形式常常是我们捕捉其内心思想情感的屏障,所以理解句子时,我们就要对作者的思维进行逆推。作者创作的过程是:心中的思想情感+外在的修辞=句子。我们理解的过程就是:句子-外在修辞=心中的思想情感。做到了“返璞归真”,做到了“天然去雕饰”,句子的本意自然也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比如,2016年山东卷小说《琴声何来》中的一句:[HTK]“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HT]在这句话中,“栏杆”是一种障碍,在感情的世界里,“栏杆”抬起来了,实则是马骁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爱上了吴秋明。

三、瞻前顾后——语境审读法

理解句子含意必须把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前后语段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考语句的含意。通常,理解句子含意题,其答案就在要求理解的句子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也可能就是原句,只不过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2题第(3)小题: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结合文章来看,“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指的应该是陈忠实的作品;“永留人间”是指虽然陈忠实去世了,但他的作品却永留人间。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考虑陈忠实作品的重要性。细读原文可以发现,对于陈忠实作品重要性的评价主要在相关链接①中。筛选其中的重要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是在前后句中寻找所能答题的句子时,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确保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高考语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的三大意识、六种方法

四、抽丝剥茧——层意概括法

有些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纲领,对于这种句子的考查,表面上是考查句子理解,实际上还考查了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比如,2015年福建卷第14题: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出自文章的最后一段,具有一定的总结性。作答时,要联系全文。文章开头五段讲萤火虫是“文化的”,其中,第一段讲萤火虫是我们民族抒发内心情感的寄托;第二、三段讲萤火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第四段讲萤火虫的基因有助于检测癌细胞和培育玉米新品系;第五段讲萤火虫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也可检测生态环境的优劣。文章七、八段讲萤火虫“归根结底是自然的”。题干中的话揭示了其与自然、文化的关系。

由上可知,对这句话的理解实际上是对全文每一段意思的概括,需要全面梳理,不可有遗漏。

五、句中有我——哲理下沉法

文章中富含哲理意蕴的句子往往因其深刻性、思辨性和启发性而颇受命题者青睐。那么如此“高大上”的句子,其深度的思考来自哪里呢?可以说是来自作者最真切、朴素的生活,最生动、具体的经验。因而,理解其含意的最好方法便是调动自己的人生经历,唤起自己的人生体验,用自身的生活感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去阐释句中的哲理。比如,2015年湖南卷第17题:“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解。具体分析可知:母亲的话很平淡——“有人会捞得的”“只要不碎就好”,这话实际是在告诫“我”:美好的东西不一定要自己占有,即使失去了,也要以平常心对待。而对类似的哲理的体悟和阐释,需要考生去反观自己的人生经验,把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感悟化为卷面上的生动表达。

六、唱主旋律——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继承观融入法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因而也是高考语文试卷的主旋律。所以理解这类句子的时候,就要将句子的内容放在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去把握。比如,2015年江苏卷的现代文阅读《比邻而居》中的一句:“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理解句中的“艾草味”,就要联想到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艾草味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它让“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这不仅是写艾草味的浓烈,更反映了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有相同的内容,蕴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