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高考后要做这三个决定,决定你未来的人生 | 资深学渣看高考

  • 日期:2017-06-21 13:03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高考即将结束,祝贺中国900万学子结束从小学到今天的任务,考大学!不管你考的如何,都应该给自己鼓掌,庆祝自己完成了一个12年的任务,同时也为未来的征程鼓气。?

?

从今天开始,将会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无论结果如何,人生路刚刚开始,尚未定局。考好,恭喜;考的不理想,也不太要泄气。?

?

接下来这段时间,先要面对几个深刻的决定:?

?

第一个:如果考的好,有把握考上理想学校,怎么选学校,怎么选专业??

第二个:如果考的不好,去理想大学的可能性小,怎么办??

第三个,如果没有考上,要复读,怎么办??

?

以下观点可能非常个人化,且不是来自专家,来自学渣。这些都是基于有限的经验和思考,仅供借鉴和参考。慎读!?

?

第一,如果考的好,有把握考上理想院校,怎么选学校,怎么选专业??

?

过去几年在教育行业,接触的刚好是中国00后非常优秀的一批去国外读高中的孩子。这些孩子申请的学校每年会收到成百上千的中国学生申请,但是每年被录取的在全国范围也就3-5个人。?

?

他们在申请中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选学校,当然这是美国的学校,和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大家听听就行。一般来讲,学校以及专业顾问都强烈的建议家长去看学校。?

?

只有你真正的去感受一个学校的氛围,你才能感受到它是不是你未来挥洒青春的地方。很多我采访的家长都说:一定要去看学校!没去看学校的家长都是这样认为的:网上不是都能看吗?那么多视频照片!学校好不好看排名不就行了吗?这两点都大错特错,看视频看图片可以了解,但是这些信息非常的片面,因为一个学校再全面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放在网上去,全靠你亲身体验。?

?

很多你看了印象好的学校,到了实地发现感受很不一样。排名其实更虚了。不是所有的排名好的学校都适合你。中国家长是最盲目迷信排名的家长。很多孩子拼死拼活的被送去了排名最好的学校,但是自己其实实力中等,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逐渐失去自信,慢慢消沉。这不是绝对值,但是这样的事情非常多,说明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最好的学校。当然美国的情况是学校人很少,中国的学校人很多,这些都是需要参考的指数。?

?

我考大学的时没听说过看学校这一说,我们上的大学我们从未见过。也不知道今天的学生有多少时间可以留出来去看学校,目前看到还有20天时间出成绩。考生们结合当前情况而定。?

?

如果没有办法短期内跑到全国各地看学校,至少多了解这个学校的情况、学校文化、就业情况、地理位置(哪个城市),以后孩子是不是要在这个城市发展??

?

我的好朋友当年考上北京一一本大学,但是她去了一个二线城市专业很强的二本大学。她就业实习的时候只能去更小的地方找工作。其实,如果她上了北京的大学,就业情况会好很多,她学的是金融。有时候选学校也要看这些外部原因。?

?

不要光看排名,牛津大学毕业的也要看你是什么专业,如果你的专业是牛津最差的专业,你申请的工作不认可这个专业,那这样的含金量也不会太高,当然这个也是相对来说,总比你去河南铁道学院的对口专业好。?

?

不管是学校还是专业,首先强调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家长不要一把抓。毕竟是以后是孩子要去读书,又不是家长读?您选一个孩子死活不愿意上的专业也许是孩子的浪费时间,以后后患无穷。?

?

我在 [在行] 做职业规划导师时,遇到很多职场人士本科专业很强,但是后来去了一个不对口的行业。这样的人还很多,天天找我诉苦说:我大学的专业是父母选的,我一点都没兴趣,怎么办??

?

我的一个朋友本科是南京大学的会计(懂得人知道这个专业厉害吧),但是现在在一个文化公司做的事情和本专业也不太相关。试想一下,如果他们四年都在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未来的路也许会很不一样。?

?

在申请美国的学校中,这些孩子都是初中生,即使这样的年龄,选校也是50%家长意见,50%孩子意见,双方提前不能商量,然后最后中和意见,找重合的学校,然后再商量。前提是双方都要尽可能全面地去做学校的调查,不是凭感觉一拍脑袋定的。?

?

在做学校的调查的过程中,会帮助他们真正的去了解一个学校的历史、运动项目、文化、发展、前景、就业情况、一些跨国项目交流情况等等。有些孩子擅长冰球,他在选学校的时候非常看重学校在这个方面的重视程度,有的孩子重视艺术,想去艺术氛围浓厚的学校、有的以后想走音乐道路,所以去音乐设备齐全的学校、还有的看重科技、去实验室发达的学校。所以要全面了解学校,也要全面了解自己。?

?

也有的家长喜欢说,哎呀,孩子不懂!我们必须一把抓。恕我直言:您的孩子有可能不懂,但是也很有可能你更不懂。难道您读过这个专业?去过这个大学学习?而且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很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个是基于和很多的孩子和家长聊天的过程中发现的。?

?

还有,家长管的越多的孩子,逆反心理越强。长大以后有的特别消沉,有的特别逆反。如果一个孩子准备上大学了,还没有任何决策能力、判断能力和被尊重选择的能力,只能说,这个家庭的教育已经太(.....)了,选哪个学校都不重要了。?

?

另外,选专业的时候不要光看现在哪个专业热门。很可能你毕业了,这个专业已经被淘汰了。有一个我的学生,说学金融很有前途但是她很不喜欢也不擅长。四年考了三次注册会计师,终于考下来了。她说再也不想从事这个行业的任何工作,考证让她厌倦至极。后来她又听说学计算机有前途,又去考。花了很多时间,发现太难了,自己也不感兴趣。又听说学设计好,又去学,发现自己也不喜欢。?

?

这个姑娘,前10年像一个无头苍蝇到处乱飞,浪费了大好青春。如果把时间投入到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前景还可以的,10年,你足以成为一个领域内的行家、专家。?

?

如果真的不知道怎么选,可以咨询一下你想去的那个专业的从业人员,了解一下市场情况。选学校也是,除了多去网上查资料,也可以接触那个学校的校友去问问实际情况。同时也参考一下现在国家的政策、就业方向,比如现在人工智能很火,感兴趣学计算机的可以了解现在的这个方向。或者看看现在市场上的招聘情况、岗位稀缺情况、热门专业方向、具体专业未来3-4年的市场就业情况等等作为一些参考。?

?

我的本科专业是旅游与国土资源管理。父母坚决不同意,让我选工商管理后来我自己偷偷换了专业。大学四年,我们专业去了好几个城市实习开阔眼界。在我看来,我们专业的就业范围也非常宽泛。虽然别的院系的人老说我们就业率是很低。其实,只要你自己看好,你就不觉得不好。你自己不喜欢,再好的专业,和你无关。?

?

我硕士读了国际酒店管理,后来去了瑞士、法国、英国、美国读书、实习、工作。大家一听酒店管理:哦,端盘子的!扫厕所的!(这两个工作,我还真的都做过)但是,我们这个专业的人也可以随便找到去世界各地的酒店的工作、而且懂非常多的美食名称和吃法、用餐礼仪、西餐餐具大全使用指南、会调酒、品酒、识别好酒、会做甜点、可以讲4-5国语言(我和我周围的人是这样的,其他人不知道),可以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Communication Skills很强、可以调换部门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部门、住全球五星级酒店用很便宜的价钱,比如别人2000,我们可能200。?

?

还有就是非常懂服务意识,现在很多行业的人都找我写服务链条的细节,只要在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工作的人。哎呀呀呀!(自夸暂时结束)。?

?

所以,不管什么专业,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做的很好。别人的意见只是别人的,哪怕他亲身经历,都只是参考。?

?

总结:?

?

一个大学代表着你未来要在什么样的土壤生长、养成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以后你人生路上的伙伴都是什么样的人,这些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既要慎重,考虑全面,又不要被一些条条框框锁住,或者什么样都想要,考虑的太多,以至于不知道该去哪儿。?

?

一个专业,是以后你人生的方向,也是影响你一生中很多做事情的思维方式。所以,请遵从你的内心,做好自我分析,不要盲目选择。?

?

我见了太多太多的职场人告诉我:我不喜欢这个工作!但是仔细分析的时候发现他们当初选择的时候是看钱、看职位、看资源,自己喜不喜欢从来没有重视过。但是离开的原因,往往就是因为不喜欢。?

?

昨天我采访了一个在美国教育领域内投身30年的教育专家,他说:如果我问:有谁想要一辆自行车,很多人举手。我问举手的人:你骑吗?他摇头:不骑!我追问:那你要它干嘛?回答:不知道!?

?

他说:你看,很多人想要得到的东西,他们并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需要。为什么我一定要去那个学校?因为大家都想去?因为有名?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对它的了解是什么??

?

有时候我们想要的,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我们有时候得到的,不是我们想要的,恰恰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

-----------------------------?

?

第二,如果考的不好,去理想院校的可能性小,怎么办??

?

我当年去的学校是一个西北的二本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学校的人去参加招聘会,上面写着:非211,985院校的学生,不得入内!我们出去经常被其他学校的人嘲笑,“你们也算科技大学啊?” 笑了4年。连送快递的都经常喊我们:你们学校到底在哪儿?找不到!我说:在百脑汇旁边啊。快递用陕西话吼:那个屁大的地方,还有一个大学??

?

当年考上我们学校的很多是以600多分一本招生的山东考生。我现在还非常清晰的记得第一次班会上,几个同学绝望的表情,他们报道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考上的大学居然是一个二本大学。有一个同学,自我介绍的时候难过的几乎说不下去,说了几句,摇了摇头,失望的坐下了。?

?

这个“烂”大学,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地狱,对于我来说却是天堂。因为我考了2次大学才考上这么一个学校,不管是什么破大学,终于有学上了。大一的时候经常耳朵里充斥着本专业、外专业的人对我们的鄙视、怀疑。当时,我没有受太大的影响,对我来说,它很好。?

?

大学第一年级入学的时候,也曾迷茫过,不知道未来做什么。这里一定要感谢我的一位老师,她叫李珲。她在我们大一的时候“逼”我们写了一个四年规划寄给四年后的自己。当我写下很多愿景,害怕要是实现不了如何面对四年后一事无成的自己。?

?

好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每天想如何充分的利用我们学校所有能用的资源帮自己实现目标。学校无法满足的时候去别的好大学去找、去实践;别的学校无法满足的时候,去更大的城市的大学、去其他国家参加项目。(现在这样的机会更多,各个大学非常开放的,只要你愿意去找、不怕麻烦。)?

?

除了学校提供的资源以外,我们专业的老师也非常支持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大四一个人跑到国外去做公益,系主任亲自批了。我经常逃课去外面上课,老师给我批了很多假条,还夸我瘦了:肯定自己不知道又学什么去了累的。虽然我们学校资源有限,但是我在那里完成了一个学渣到学霸的转型。?

?

如果当年我去了一个资源很多的大学,我可能会有很多机会和资源,但是当年的我非常自卑弱小也就被人潮淹没了,也把握不住这些机会也不知道如何用好资源,也不会有太多成长空间,也不一定有老师支持我,因为他们见的优秀的孩子太多了,没空支持我。?

?

这一切让我至今非常的感恩母校提供的实习机会、系主任老师们教会我们如何在实习中如何摆正心态、以及对于我个人的全力支持和理解。?

?

当然,如果你有机会去好大学,一定要去!一个山西的作家写过一个文章:一流的大学出一流的人才,二流的大学出二流的人才,二流大学也有一流人才,个别数,一流大学也出二流人才,个别数。?

?

从业这么多年,面试了很多人,每次我都非常愿意给二本、三本大学的人机会,但是往往数据和事实告诉我,好大学出来的人就是非常优秀,见多识广,综合能力强。一般的大学出来的学生,就是各方面的综合实力牵强。?

?

如果你去不了一流大学,要去一个二流的大学,也要好好的利用机会和身边的资源充实自己,而不是像我的一个朋友一样,说用了4年时间无法忘记一次高考失利。大学四年毕业的时候,我仍然听到个别人还再抱怨学校不好。学校再不好,也没有求咱们进来,如果我们有能力,倒是考清华去呀!?

?

与其抱怨,还不如重新整装待发。人生没有几个四年可以去耽误,去哪儿都要去好好历练,不要浪费时间。?

?

同时,不要老想着你为什么不能以你的学校为荣,想想你如何让学校有一天以你为荣。?

?

----------------------------?

?

第三,如果今年考的不好,要复读怎么办??

?

那就读吧!我复读过2次,初中一次,高中一次。没有被虐死。?

?

都说,牛逼的人都是殊途同归,不一定上学、不一定创业。但是我的个人看法是:还是上学吧!考上大学的都不见得能找到好工作。考不上大学的以后进入社会也许会更难,不是能力问题,是敲门砖没有。?

?

学历在职场很重要,进入职场首先看学历、升职看学历、职位越高越看学历。有哪一个公司说:我们找没有学历的人??

?

我舅舅家的小儿子比我大5岁,当年没怎么上学。后来去了蒙牛干了6年,业绩特别好就是无法升职,他的亲姐姐是蒙牛的最早的核心成员之一。因为他的学历太低了。?

?

我指导的一个学员年龄40岁,自己也开公司了,但是语言表达不太行,说话说不清楚。他说:当年不好好上学,只上了一个高中,现在发现见投资人话都表达不清楚。怎么办啊?王老师,40岁了还能上学吗??

?

另一个我的朋友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就是不想去。所以出去打工了。几年后,浪迹天涯,说:终有一天还是想回去上大学!?

?

学历没有用,那么多好大学早就关门了。那么多人才都挤破头要去,他们都是傻子??

?

不要拿韩寒、比尔盖茨说事儿,那样的人,虽然没有在学校学习,终身在学习。而且你是不是下一个韩寒和比尔盖茨,你自己心里应该很清楚!?

?

大学给你的东西,绝不是一纸证书那么简单,黄磊说愿意用人生中10年再换一个大学四年。为什么?你需要自己去体验!?

?

总结一下:第一选学校,选专业,尊重孩子的意见,家长不要一把抓。选学校要综合考虑,不要光看排名。选专业不要只看热门专业和所谓有前途的专业,做社会调查、尊重孩子的意见。?

?

第二,如果要去一个不是第一志愿的学校,也不要灰心。看看自己最适合的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决定去,就不要灰心丧气的去上学那样丢失的是更重要的4年青春。人生不是大学在哪定输赢。看你在大学做了什么,学了什么。做好长远规划。4年要浪费,会快,要充实,也很快。它能让一个优秀的人沉沦,也能让一个平凡的人辉煌。?

?

第三,如果要复读,就去复读。不要放弃学业。学业很重要。?


以上三点,都不是专业的教育行家给出的观点,是站在一个教育行业从业者的角度去看,以及职场招聘人士的角度去看。而且美国的学校和中国不一样,咱们中国的报考、选校、选专业的情况很多很复杂。大家酌情考虑。?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