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写作空间]人生最好的“读书天气”(3)

  • 日期:2011-08-28 09:39
  • 来源: 快学站
  • 浏览:
  • 字体:[ ]

  同学朋友间的阅读交流,甚至远比阅读本身更令人刻骨铭心

  其实,读书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兴趣,没有它,读书只能是浮泛的;另一个是“生活”,因为读书从来不是一种孤立的精神活动,它总是关联着具体的人和事,关联着个人成长的细节,而如果没有这些,读书也不可能构成我们不可或缺的人生经验和精神成长。再说了,一个人读书,他的信息是从哪里来呢?他和谁交流呢?他如何获取图书呢?这也就说明,读书离不开一种生活氛围和环境。我父母管我不多,他们觉得我看家里的书,就会没有问题。于是,构成我读书生活的,主要是我身边的同学朋友。信息时常是他们提供的,但不一定是出于有心。比如,一个同学会滔滔不绝谈到他看的哪一本书,我有时留心,就会记下来,下次去买。有时,别的朋友邮购一些书籍,在课间,我看见了,他也会让我先睹为快。还有就是大家在图书馆里的小声交谈。我文科班的一个同学,每次去图书馆从来是沉默的,只是借走《巴尔扎克全集》中的一卷就走人。他于是成了我心中的英雄,也变为我们年级的一个传奇。有时,我的一句推荐,也会让另一个同学兴奋不已。这些经历甚至远比阅读本身更令人刻骨铭心,因为阅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交流,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爱书者之间的交流,每一种交流都带来知识上的惊喜。当然,还有一种交流,那就是购书了。喜欢书,就会忍不住去逛书店,即便不买,也会觉得不虚此行,仿佛享用了精神大餐。我上的高中离海淀图书城不远。虽然高中生没有多少零花钱,书又不便宜,可因为心爱的书在自己心目中的宝贵,攒钱买书又从一件苦事变成了一件乐事了。犹豫再三后终于掏钱买一本,那种体验我想每个爱书人都有吧。离开书店后,反复摩挲着崭新的封面,一天都变得灿烂无边了。我经常会在下午放学后约几个同学一起去逛书店,大家一路上故作玄奥地高谈阔论,一起看书选书。等到决定“打道回府”时,天色已经擦黑,华灯初上,带着最初的夜色回家,却一点不会觉得疲倦。

    流行的通俗读物,不妨读一读其中的“上品”

  至于那些流通于同学之间的通俗读物,或许是漫画、杂志,或许是男生手中的武侠小说,或女生书桌里的言情小说。 
 
    以前大人看到小孩看这些,总觉得是学生们不务正业,玩物丧志,于是斥责一顿了事。但其实,这些不起眼的读物,有大影响力,需要仔细研究。的确,如果一个高中生着迷于这类读物不能自拔,绝对不是好事;的确,这类读物中相当数量是粗制滥造;但是,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这类读物。我上高中的时候,它们也是盛极一时,比如流行音乐杂志,比如日本漫画。这说明这类通俗读物满足了人们——包括高中生—的另一种阅读需求。如果人们只是简单地否定它们,并不能触及问题的实质。其实,在通俗读物中,针对高中生的那部分,的确是令人不放心的。但我的一个经验是,高中时期,其实可以尝试着看一些以成年人为受众的杂志,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上品”。我高中时,一个同学订阅了《三联生活周刊》,他每次会带着来学校,于是这一本不以高中生为目标消费者的刊物,就会在教室里不断流转,甚至在传阅中不知所终。这类新闻分析和社会批评的刊物,虽然并不一定适合高中生,但对于希望了解社会和世界的年轻人,的确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还尝试阅读过《读书》,虽然每期上只有一两篇能够理解,但这个不成功的尝试也带来了一些收获。

  在读书方面,我的高中时代最大的遗憾,就是整体环境的不利——少得可怜的课外时间,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读一点书,有时还会遭到不信任的目光,很少听到鼓励和指引阅读的声音,大人们总在有意无意间伤害着阅读的积极性。让高中生有一些能够自由地在书籍中翱翔的时光有什么不好?他们需要的是指引,而绝不是规范。当我在大学里呆了许多年才明白,高中时代的阅读是最让人怦然心动、最温暖,也最基本的。在大学里,我们接受专业训练,看书虽多,但更多是受专业的限制。如果没有高中时代的自由阅读,也就无法建立起所谓“自由的人文心智”。现在许多读书项目,许多推荐书目,多是一种操作,如果不能营造一种气氛,读书也会是干瘪的。事实已经反复证明,那些最有穿透力而又最难以言表的阅读时刻,不是来自读书的强行推进或对特定著作的理解,而是来自于当阅读成为了一种无功利的发展心智的生活的时刻。只要是在一个良性的环境里,这种阅读,是不会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的。人们应该思考的不应是“读书会不会影响课业”,而应是“怎样让课业也变成学生们发自内心发自兴趣的阅读”。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