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地理百科 > 正文

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 日期:2009-10-22 09:20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东12公里,背负邙山,南濒洛河,东望故都洛阳,是一座素称我国佛教“释源”和“祖庭”的佛教寺院。建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是我国建寺历史最早的寺院,也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东汉末年,汉明帝在睡梦中看到一个金人,身高丈六,背项放射光芒,在空中飞行。第二天便问群臣,通人傅毅启奏说:“陛下梦中金人,大概是天竺的佛”。于是明帝便派遣蔡愔、蔡景、王遵等十多人前往印度取经求佛,史称“永平求法”。在《后汉记》、《魏书·释老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史籍中有记载。“永平求法”返回的第二年即东汉永平十一月(公元68年),敕今在洛阳雍门(汉城西门)外,依天竺宫塔样式修建了洛阳白马寺。“白马寺”,一名来历,源于汉明帝派人去印度取经,蔡、秦等人在大月氏(今阿富汗)学佛教经典,缘会天竺高僧摄摩腾、即迦叶摩腾竺法兰,并看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便邀请两位高僧到洛阳传经,于是他们用白马将佛经、佛像驮回洛阳,为纪念白马之劳,故取名为白马寺。至于白马寺的“寺”,取自摄摩腾、竺法兰两僧初来我国,汉明帝请他们暂住鸿胪寺(当时为涉外官署),遂取“寺”为名。所称白马寺为“释源”意指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是摄、竺两僧在这里翻译佛经的地方。所称白马寺为“祖庭”,意指这里是佛祖居住的庭院。白马寺原建筑规模雄伟,唐代寺内僧人多达千人。现在的白马寺为后人重修,计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毗卢阁等建筑。山门是一座牌坊式三洞门;天王殿原是北魏时的三门,元代在三门内塑造四大天王像,至明代在寺前又进行了扩建,遂改为天王殿,为歇山式建筑。殿中央有一贴金雕花木龛,里面坐的弥勒佛。佛后是韦驮天将。
     古印度神话说,他是南方增长天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天将之首,法力无边,左手握降魔杵,右手擎“须弥山”,是护卫弥勒佛的首将。大佛殿内主尊释迦牟尼。按佛法说,他“大慈大悲、大智大觉、法力广大”,故称“大佛”。左侧为摩诃迦叶波,是释迦十大弟子之一;右侧是阿难陀,他是释迦死后,第一次会诵三藏经时,他是主诵人。大雄殿内主以贡奉三尊主佛,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阿弥陀佛。佛教称这三尊佛掌管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故称“三世佛”。接引殿是悬山建筑。殿内主尊阿弥陀佛。他站在那里,向人们“授手迎接,引渡西土”,故又叫接引佛。两旁站二菩萨,一是手拿净瓶的观世音,一是手拿牟尼宝珠的大势至,佛教称西天极乐世界的佛主,故又称“西方三圣”。清凉台是摄、竺二僧在此翻译佛经的地方。毗卢阁建在清凉台上。主尊毗卢佛,又称大日如来,意为“光明普照”。阁前左右是三间的配殿,分塑着“腾、兰”二僧的像。台周围有小型建筑,构成幽雅的小庭院。院内的两株柏树为明代所植,古柏上有凌霄缠绕,每当凌花开放之季,金黄色的喇叭花点缀翠柏枝头,与院中的池水荷花相映,幽静中又给人以清新之感。故取“清凉台”。白马寺,为明代重建,清代加修,整个寺院占地62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为保护文物,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整修。翻修殿堂屋宇,油漆了门窗明柱,彩绘了斗拱架梁,金塑了所有佛像,并铺砌寺院内的道路,美化了周围环境,广植了花木翠竹,使整个寺院焕然一新,成为国内外宾客的旅游胜地。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