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地理百科 > 正文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 日期:2009-07-20 08:15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既是截然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亦此亦彼”的。它们在整个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相互制约性。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是两种基本的、互不从属的区域分异规律,从全球讲,它们是第一级的区域分异规律,它直接反映纬向地带性因素(生物、气候因素)和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地质、地貌因素)对地理环境结构的影响。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所以是相互对立的,在于纬向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本质有差异,前者的发生、发展主要受太阳能沿纬向分布和水热条件支配,其分布呈纬向带状规律;后者的发生、发展主要受内力支配,其分布一般不成纬向带状。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所以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在于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发展受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发展也受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属于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地形,也具有纬向地带性特征(气候地貌),属于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土壤,也具有非纬向地带性特征(隐域性土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形成,是纬向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矛盾斗争的结果。
     在地理环境内部,这两组因素对立斗争,各企图使自然区域的特征具有自己的形式,所以,我们认为纬向地带性因素与非纬向地带性因素之间的矛盾,乃是自然区域的基本矛盾。因此,每个自然区域既包含纬向地带性特征,也包含非纬向地带性特征;既是地带的一部分,也是地区的一部分;非纬向地带性规律破坏纬向地带性规律,造成带或地带内部的差异性;纬向地带性规律也破坏非纬向地带性规律,造成地区内部的差异性;在自然界中,没有纯粹纬向地带性的自然区域,也没有纯粹非纬向地带性的自然区域①。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形成,是纬向地带性占主导,还是非纬向地带性占主导,这主要决定于该地理环境的具体条件和发展历史。
     对纬向地带性表现最为有利的条件,存在于绝对高度较小的大陆上的广阔平原地区以及大洋的表层。而地理环境的非纬向地带性,则决定于地表的起伏情况、洋流、大气环流的某些特征,以及部分地决定于海岸轮廓及陆地的巨大面积。在形成一个纬向自然带的诸因素中,气候、植被、土壤和动物界的相互作用及其综合影响是很明显和重要的,从这一方面看,它们是形成纬向地带性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气候总的变冷和变暖,会引起自然带的移动和变迁,因此,气候在形成纬向地带性中起主导作用。在形成非纬向地带性结构中,地质构造、海陆分布、地表形态、洋流等等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具有特定空间、规模、轮廓的地表结构(如山地高原地形)对破坏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形成非纬向地带性结构,起着主导作用。
     各大洲地理环境结构的形成,主要是该洲地表结构与其他地理要素(主要是气候)间矛盾的对立统一。垂直地带性规律也反映出纬向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相互作用,例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山体高耸,具有许多雪山冰峰和山地冰川,因而常把它与北极、南极相提并论,称为“第三极”。但由于珠峰位于28°N 附近,所处的低纬位置,使它的地理特征与两极又迥然不同,复杂得多,如在珠峰地区南坡,从山脚到山顶垂直带结构十分明显,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上为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冰雪带。在高山山体上打有纬度带的烙印,也说明自然界实际上不存在互不干扰的纯纬向地带性或纯非纬向地带性的地带或地区。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