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频道

好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进入心理治疗室?(3)

  • 日期:2011-12-17 13:48
  • 来源: 寻找学习
  • 浏览:
  • 字体:[ ]

  繁忙的工作加剧了这种现象。“如果你每天只能跟孩子相处20分钟”,肯德隆问,“你是想因为他没收拾好房间而跟他拌嘴、让他生气呢,还是一起玩个游戏?我们不再给孩子立规矩,因为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时刻喜欢我们”。

  肯德隆还观察到,由于我们比祖辈生的孩子更少,每个孩子都变得更加珍贵,并且从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过程中,无私(让孩子幸福)与自私(让我们自己高兴)界限越来越模糊。

  “我们希望孩子过着我们心目中的幸福生活——做一个幸福的银行家,幸福的外科医生,”巴里·施瓦兹说,尽管那些职业“不一定让人幸福”。至少对于一部分父母来说,如果孩子在沃尔玛当收银员,他们不会那么高兴,哪怕孩子脸上每天都挂着笑容。“他们高兴,但我们不高兴。”施瓦兹说,“尽管我们说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他们幸福,我们会竭尽所能帮他们获得幸福,但父母的幸福该终于何处,孩子的幸福该始于何处,我们并不清楚。”

  3  培养自信却培养出了不自信

  如果孩子参加活动,仅因“努力尝试”就得到奖励贴纸,那他永远都得不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所有失败都被粉饰成“努力尝试”。自1980年代以来,在中学和大学里,孩子的自我评价指数日益上升。但健康的自信很快变成有害的自我膨胀,和自恋症如出一辙的自我中心和不劳而获感。事实上,大学生的自恋指数上升速度跟自我评价保持一致。

  几个月前,我打电话给圣迭戈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自恋流行病》作者之一珍·图文齐。她说,很多病人声称自己有非常幸福的童年,但成年后对生活不满,这一点都不奇怪。当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而总说孩子“干得好!”——不仅仅是孩子第一次学会穿鞋,而是每天早上穿鞋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很特别。

  与此同时,焦虑和沮丧人群比例也在上升。“自恋者年轻时会很快乐,因为他们是宇宙的中心,”图文齐解释说,“父母就像仆人,开车带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满足他们每一个愿望,不断地告诉孩子,他们是多么特别,多么有才华。这给孩子一种错觉,与其他人相比,他们太出色。他们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比所有人感觉都好。”

  步入成年后,这成为一个大问题。“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会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图文齐说,“他们不会团队合作,不知如何面对规则。他们不喜欢上司说他们的工作需要改进。如果没有得到不断的夸奖,他们就会丧失安全感。他们成长于这样一种文化中:凡参与者皆获奖杯。当你参加真正的比赛或工作,会发现这很可笑,没有意义。谁会看一场没有赢家和输家的NBA比赛?当某些人工作成效卓绝时,难道所有人都应该同薪同酬吗?他们是生活在泡泡里的孩子,离开泡泡来到现实世界,就感到迷惑和无助。那些问题总是被他人解决的孩子相信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上个月,我和一名原先在首府华盛顿做少年足球教练的投资家通话。他告诉我,少年足球队的一条规则是:不计比分。他当时感觉十分荒唐。他自身的运动员经历弥足珍贵,因为他不得不应对失利。“我想,要是不计比分的话,孩子们都会变成娇气包儿。”

  后来他明白了这种规则的意义,因为有些孩子如果输得太惨,会悲痛欲绝。教练说,每次他们输掉比赛,他都必须找到正面的因素,让孩子们扭转沮丧的心情,否则会损伤他们的自我评价。足球季结束时,每个孩子都得到奖杯,“最佳精神奖”赠与那个从不听讲总是说话的淘气包,“最佳进步奖”赠与那个“毫无运动天赋却十分努力”的孩子。即便游手好闲的孩子也得了奖杯,“用什么名堂呢?总不能说‘最守时奖’吧?所以我们干脆取名‘教练奖’。”教练说这是强调团结合作的教育手段,而他成长过程所经历的是做一名富于竞争性的运动员,“把我们这一代培养的比较自私、只顾自己。”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