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长学堂 > 正文

告诉孩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 日期:2013-01-21 13:06
  • 来源: 爱学习
  • 浏览:
  • 字体:[ ]

    不是听这位家长说,我还真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如此“自立”、如此懂得自我保护?其实小学生也是一个小社会,小学阶段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前奏,所以,如何引导小学生为人处事,对于家长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且不容忽视。这不,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名小学女生就做出了意想不到的举动―――聚众斗殴。让我们来听听她妈妈的叙述―― 
 
        孩子非认“干哥干姐”怎么办?

        静儿妈妈:

        有一天,学校和派出所的人不约而同地给我打来电话,说是我上小学的女儿和别人聚众斗殴,打伤了别人,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她弱不禁风的,怎么会‘聚众斗殴’?”

        等我赶到医院一看,情况属实,我给人家道了歉,赔了医疗费。我一问女儿,才知道其中的缘由。原来现在中小学学生非常流行认“干哥干姐”,就是低年级的学生找高年级的学生去认“亲”。女儿说他们认“干哥干姐”的目的,一是平时有玩耍的伙伴,二是如果自己遇到什么难解的事情请“干哥干姐”来帮忙。

        这次就是女儿受到一名初中学生的恶语侮辱,她为了报复,人托人,请来了高中的“干哥干姐”,就这样小学生之间的小矛盾演化升级为初中和高中生之间的“战争”。据了解,我女儿认的那些“干哥干姐”,大多是学习差、纪律差、品德差的学生。

        我严厉管教女儿,不让她再去认干亲,并且和过去的那些“干哥干姐”一刀两断,女儿和我发生了激烈的对抗,还继续和那些人来往,这让我十分着急,不知该怎样教育她,请大家帮帮忙。

        嘉宾观点

        中小学生为什么会认“干哥干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这是一种关系学技巧,可以缔结同伴关系,因为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的接触,但他们渴望这种比普通朋友关系更深的“亲情”关系,他们希望有人陪他玩,渴望“被保护”,“干哥干姐”刚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第二,这是一股流行风,孩子们有很强的从众心理,认为自己也不能落伍,觉得有“干哥干姐”罩着,是一件很酷很有面子的事。

        第三,渴望接纳,寻求安全感。这类孩子一般跟父母的沟通都不太有效,他们会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渴望理解,渴望平等对话,渴望心灵的关爱,但在家长那里找不到,只能从伙伴那里寻找所谓的安全感。

        所以我给家长的建议是:

        第一,正确对待。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要善待孩子的“干哥干姐”,不要贬低他们,贬低他们实际上就是在贬低你的孩子;

        第二,友好沟通。要多跟孩子平等沟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她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营建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氛围,无条件地接纳和关爱孩子,要积极引导。如果强行让孩子和“干哥干姐”断绝关系,很有可能会把孩子越推越远,继而,拒绝家长的帮助和指导,应告诉孩子做事的底线,正确引导孩子;

        第三,明确约定:“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家长完全可以跟孩子达成协议,比如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做了不可以做的事情要受到惩罚,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