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频道

专家指导:如何应对孩子们的叛逆(2)

  • 日期:2012-10-29 10:10
  • 来源: 自学习
  • 浏览:
  • 字体:[ ]

  性格因素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任性,常以自我为中心,爱耍小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较差。

  2客观方面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认为,父母对于子女过分溺爱或过于专制,可能使孩子产生任性、反抗和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教师态度教师教学缺乏民主意识,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体罚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性,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班风不良有叛逆心理的学生相互感染,进取目标受挫。

  四、叛逆心理的表现

  1、否定性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否定。

  2、评判性评判学校和老师,评判老师的教学和行为。由于对学校部分老师的不认同和抵制,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与相关科目学习出现滑坡现象;评判社会对社会负面现象不接受和不理解。

  3、对抗性对父母十分冷淡,关系距离加大。认为父母的管教不符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标准,实施消极抵制、明显对抗;不接受倾向明显,甚至公开敌对;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偏偏不作,或者反其道而行之。

  4、冷漠性对抗造成与父母关系恶化,对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产生厌恶和反感产生关系情感的冷漠现象和行为上的违拗性。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不能使他们动情。

  5、阶段性青少年的叛逆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心理认知能力和生物性适应能力增加阶段;心理认知能力上升,评判能力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他们不在盲从权威,对权威的代表,教师、家长开始置疑,叛逆行为表现开始;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表现为对自我评判结果的维护,维护判断就是维护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尊心的表现。叛逆常常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出现。

  五、叛逆心理的教育对策

  心理疏导法疏导的关键就是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受压抑乃至反抗的情感原因,把不满情绪全部发泄出来,以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和内心平衡。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要抓住逆反的“症结”所在,在“疙瘩”处设法使招,使学生想得通并愿意接受教育;二要切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的“脉搏”,给予科学合理的疏导,使学生认识到教师了解自己、关心自己、重视自己。唯有此,他们才能改进自己的不足,与教师默契配合。

  心态契机法学生心态是指在外部刺激和主客体作用下,学生对外部刺激和自身状况所表现出的心理反映状态。它明显表现为某种情绪和心理倾向,反应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气质、性格及其心理变化的态势。教育者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心态变化,特别是对消极心态要把握诱因,在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利用适当时机,即在学生希望进步、愿意解决矛盾情况下晓之以理,促其感悟,使消极心态转化为积极心态,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

  改变氛围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感受到气氛的和谐、师生关系的融洽、集体的温暖,进而自觉融入和谐的氛围中。教学中,若因为教师教学方法死、课堂气氛沉闷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程序,改变教学方法,机智地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重新鼓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逐渐淡化和消除逆反心理,从而有效地学习。

  分类指导法即要根据学生不同知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及需求给予不同对待,使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和区别性。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不同类型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对症下药,区别对待,这样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才能落到实处。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