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 日期:2017-06-25 13:57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化学存在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也有很多奇特的怪题、难题。九年级化学后,再举出高一化学的25道难题。

    这些难题可能“别了一个劲儿”,就是对概念更深刻的理解。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记忆。在九年级学习化学的时候,我的好多学生都有一个感觉:考前背得好,分数就高

    比较有道理,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少,背一背打个五六十分(80分满分)是可能的。但到了高中阶段,知识点成倍地增加,如果还想要靠背诵去学化学,就不成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称以下这些难题为辨析题,比较确切。下面这些题,基本是按照必修一教材上的顺序。

 

一、明明学是化学课,可是偏偏要学什么物理性质、物理变化

                      [转载]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图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没错。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所谓“位——构——性”)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却可以不涉及到化学变化。

    这样,在学习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必然要涉及到它们的物理性质(简称“色味态密溶”等);在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时,必然涉及到它们的物理变化。

  

二、明明学的是化学课,偏偏要一再强调学习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化学药品的使用安全和实验室安全,在九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一遍了。高一还要讲安全,并且放在教材的第一课,充分说明安全在化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转载]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图2、化学实验室,安全第一
    考试要考安全,化学学习讲安全,化学实验讲安全,生活中更要讲安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化学药品,加油站和汽车里的汽油、厨房中的天然气和煤气、家庭里面的杀虫剂和消毒剂,等等。

    第一课讲安全,“四不一问”最重要,就是对化学药品“不摸、不尝、不直接闻、不带出实验室”,遇到疑难及时“问老师”。             

 

三、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两大类。混合物里面含有“杂质”,明明说的是杂质,却偏偏说杂质也有用

    所谓杂质,是相对于纯净物而言。可以这么说,世界上的任何物质都是有用的,都有价值的。

   以米和糠的混合物为例,一般认为糠是杂质。糠确是良好的饲料和制酒原料。沙子和金,一般认为沙子是杂质。沙子确是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

                               [转载]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图3、米糠是一家,最终要分家

    相对于糠和沙子比,米和金子又何尝不是杂质?

 

四、提纯蒸馏液体混合物,说是要密闭,又说是要通大气、不密闭。

    化学中的蒸馏操作,本质上是加热液体,使其中的成为蒸发为气体,再冷凝为液体,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蒸发的气体的泄露,因此需要密闭。

    而在蒸发的气体再次被冷凝为液体之后,气体泄露几乎不是问题,密闭与否就不那么重要了。但是注意一点,整个蒸馏操作是在加热、气化、冷凝的过程中,如果完全密闭,必然导致气体膨胀、爆炸的事故发生,因此不能完全密闭。

                       [转载]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图4、海水分离的蒸馏装置
    折衷的作法是;在冷凝之前的过程是完全密闭的,冷凝之后、接液的时候一定要接通大气。前面密闭、后面不密闭,这就是蒸馏操作的一大特点。

   

五、明明地球的表面有五分之三是水,你却偏偏说地球表面缺少淡水。

    地球表面的水,95%以上都是海水,含有一定盐类的咸水,人类不能直接饮用,必须经过脱盐、净化才可以饮用。

                 [转载]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图5、波涛浩淼的大海吝啬淡水

    海水脱盐变成淡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蒸馏是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是成本太高了,不可以大规模利用,尤其在全球都呼吁“低碳经济”的情况下,蒸馏更不可取,必须采取其他的方法。

 

六、质量、长度、体积这些计量单位我们在物理课中都常用,为什么到了化学里就不够用了,非要再引入一个新的计量单位——物质的量?

    这是源于化学反应的特殊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32 克加上 32 克,等于 64 克,或者 32 g + 32 g = 64 g,这是正确无疑的。

    例1:

    S 在 O2 中完全燃烧生成 SO2:        O2 + S = SO2

                                        32g  32g    64g   看起来无疑是正确的,怎么说用克就不行?

    例2;

    C 在 O2 中完全燃烧生成 CO2:        O2 + C = CO2

                                        32g  32g    ?   结果是多少?还是 64 g 吗?

    当然不是了。

    正确结果是:44 g

    为什么?

    这就需要一个新的计量单位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新的计量单位,就是物质的量。

             [转载]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图6、曹冲称象
    曹冲称量大象的质量,没有合适的磅秤,于是把大象赶入船里,做个标记,再把大象赶下来换成小石子,一直加重到原来的标记处,再分批称量小石子得到的总质量就是大象的质量。

    大象的质量,就相当于“摩尔质量”,是1摩尔。小石子的个数就是粒子,一共6.02×1023个。

 

七、明明说碳原子的质量是12碳单位,现在又说1摩尔碳的质量是12克,到底哪个正确?

    都正确。

    这就是 NA 解决的问题,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2碳单位,NA那个多个碳原子的质量就是12克。这也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所在,它将微观上的粒子与宏观上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巧妙关联起来。

            [转载]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嗨!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您光临我的BLOG 
                   图7-1、木炭                               图7-2、碳原子

 

八、明明说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又说镁着火不能用它来灭;

                         [转载]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是一般情形,一些活泼金属可以在二氧化然、氮气这样的惰性气体中燃烧,比如Mg就可以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单质碳。

 

九、说分类重要,那一会儿“交叉分类”,一会儿“树状分类”,到底是怎么回事?

      [转载]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转载]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语焉不详,这又是教材上的一大缺陷。但是为了学知识,不要管它的缺陷了。

    我们讲到物质分类的时候,宏观上多用树状分类,最能说明问题:

    1、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2、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混合物:到此为止,再分超出中学范围;

    3、单质: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

 

    具体涉及到某种物质,可以用树状分类,也可以用交叉分类,看题目怎么要求。

    例如Na2SO4,按照树状分类,属于“物质——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类”,按照交叉分类,同时属于“钠盐、硫酸盐、可溶盐”。

十、教材上先说“电离方程式”,后面又说“离子方程式”,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教材30页说的是“电离方程式”,31页又开始说“离子方程式”,教材上这样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不少,一定不要被迷惑。

    前后不一致,说明教材的编者功力不够,审稿人的功夫不够,功力和功夫给编者带来“功力”,消耗的是师生的“功夫”。

    离子方程式,化学用语正确,是用离子方式来表达化学方程式,方程式两边都可以有离子存在。

    电离方程式,是离子方程式的一种,物质电离时候的离子方程式,在方程式的右边一定有离子存在。

 

十一、重铬酸钾与过氧化氢在酸性下反应,明明是氧化还原反应,偏偏又说不是。

    反应产物是 CrO5 和 H2O,过氧化氢的过氧链转移到重铬酸根上,没有发生电子转移,因此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十二、O3与K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明明是1 mol O3 消耗 3 mol KI,却又说不对。

    反应方程式如下:

           O3 + 2KI + 2H2O = O2 + 2KOH + 2HI

    可见,2 Mol 碘化钾只还原了 1/3 mol 的O3,因此还原 1 Mol 臭氧需要 6 mol KI。

 

十三、氧化还原反应,顾名思义,明明需要氧参加,可是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也说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

    一:得氧、失氧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二:失电子、的电子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三:电子偏离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四:双键、三键打开的反应为氧化反应,单键形成多重键、双键形成三键的反应为氧化反应。

    符合上面任何一条的,就是氧化还原反应。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钠失去电子,氯得到电子,电子有得失。

 

十四、明明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偏偏说SO3、CO2等物质不是电解质。

    SO3、CO2溶解于水之后,导电的是它们的生成物SO32-CO32-,不是SO3、CO2本身,因此它们不符合电解质的定义。

 

十五、明明AgCl、BaSO4等沉淀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偏偏说它们也是电解质。

    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所有的无机盐在熔融状态下都能够导电,都是电解质。只不过我们中学阶段很少说到熔融状态的事儿。

 

十六、明明氯气的水溶液能导电,偏偏说氯气不是电解质。

    电解质的一个前提是“化合物”,氯气是单质,不符合电解质的定义。

 

十七、明明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又说可以用铝制容器盛放浓硝酸。

    铝、铁等金属在浓硝酸中会钝化,是因为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使金属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膜,阻止内部的金属铝被氧化。稀硝酸氧化性弱,与铝反应时不会迅速生成保护膜,所以,铝在稀硝酸中不会顿化。
    但铝在浓硝酸中的钝化膜不耐热,但一加热,就不会钝化了。

    更确切地说,可以用铝制容器盛放冷的浓硝酸。

 

十八、明明铜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偏偏又说铜盐有毒。

    人体中铜元素含量很低,在200毫克以下,相当于一个小米粒大小,量超则是毒。铜属于重金属,铜盐对蛋白质有不可修复的损害作用,因此像铅、汞一样对机体有毒。

    可以从海产品、蛋黄、肝、西红柿、坚果类及果仁等食物中摄入铜。但是VC对铜有破坏作用,因此不要在饭后立即服用VC。

 

十九、铁明明是银白色的金属,偏偏说铁属于黑色金属。

    把金属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人们最早冶炼出来的铁颜色比较暗。现在将铁、锰、铬三种金属及其他们的合金称之为黑色金属,其余都属于有色金属。

 

二十、明明元素周期表中一个元素占一个格,偏偏有许多元素占一个格子。

    元素周期律即:元素原子的性质,随着其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表:就是用周期性排列的表,按照原子质量由小到大、原子序数从1、2、3……114来依次排布,来表现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的周期变化规律,基本正确,但仍有待继续充实和完善。例如关于“原子序数”的称呼,可能叫“元素序数”更确切。还有就是现在的57-71号元素(合称为镧系元素)的排布,它们的性质非常相似,原子半径也非常接近,不得已排在一个格子里,还有89-103号元素也是这样(合称为锕系元素)。

    [转载]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二十一、化合物都有一定的表达式,叫做化学式,NOX是什么物质的表达式?

    NOX是氮氧化物的统称,代表了N2与O2发生反应产生的所有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等等。

    许多物质都有类似的情形,例如,硫化物基本都是好多化合物的混合物。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