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2017高考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归纳,最后几天一定要看一遍!

  • 日期:2017-06-21 12:39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高考考纲要求

公民的政治生活

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国家

含义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根本属性

阶级性(此外,还有主权性、社会性)

国家性质

含义

即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家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

决定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类型

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最根本的制度)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特点

新型民主

对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

广泛性

①民主权利的广泛性;②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真实性

①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②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③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新型专政

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原因

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民主和专政的辩证关系

民主

含义

统治阶级范围内、平等、少数服从多数

①民主作为国家制度,与专制相对;②专政≠专制;③只有在民主制国家里,民主和专政才是辩证统一的。在专制国家里,只有专政没有民主

阶级性

属于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是专政)

专政

阶级的统治

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对立

民主——统治阶级

专政——被统治阶级

相辅相成

互为前提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

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3.我国政府关于人权的观点

(1)人权具有丰富的内容,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3)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绩,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4)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有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人民民主专政

含义

对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原因

①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A.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B.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要求

①政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②文化: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③经济、社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政治权利、义务与政治生活的关系:①公民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②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义务,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

为什么

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剥夺的

义务也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

是什么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公民的政治义务

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政治责任

怎么办

遵循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内容

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地位

基本的民主权利、基础和标志

要求

国籍资格、年龄资格、政治资格、能力资格

政治

自由

内容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地位

重要方式、具体表现

要求

公民只能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

监督权

内容

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地位

重要政治权利

要求

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政治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根本保证、重要保证

遵守宪法和法律

根本行为准则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重要保证、职责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光荣义务

★权利≠权力

权利属于法律概念,权力属于政治概念。权利包含权力和利益两层意思,与义务相对。而权力是一种特定的政治力量或能力,与服从相对。

★权利、义务≠政治权利、政治义务

权利、义务都是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政治权利、政治义务特指公民在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内容

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表现

①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②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注意

①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不是立法上的平等;②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③反对一切特权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内容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①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②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③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要求

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

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注意

反对等同论、先后论、完全对等论、对立论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原因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内容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要求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主要内容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高考考纲要求

公民的政治生活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任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1)不同选举方式的优点及局限性(是什么)

类别

含义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直接选举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

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能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不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城市的居民委员会的选举

间接选举

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的方式

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

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乡及乡以上各级地方政府领导人员的选举

等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

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

在极少数情况下才被采用

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

可以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人大代表的选举;农村村委会的选举;城市居委会的选举

★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

①等额选举虽然是候选人的人数与应选人数相等,但只有候选人获得过半数的赞成票始得当选。

②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即要求各阶层都有自己的当选者以代表本阶层的利益,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为什么)

历程

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级,并普遍实行差额选举

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

内容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民主性质和民主程度的区别

①民主性质是指民主的阶级属性,即民主为哪个阶级所享有,是民主质的规定性。就民主性质而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民主程度是指民主原则和精神转化为实践的程度、状况和水平,是民主量的规定性。就民主程度而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仍存在许多不够完善和健全之处,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和实践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上,民主阶级性质的转变与民主发展程度的提高并不是同步的。

(3)公民应当如何行使选举权(怎么办)

意义

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人民当家作主)

态度

积极

做法

①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②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③有序参与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1)公民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

公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人大、政府),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

具体方式

内容

方式

依据

意义

社情民意

反映制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等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决策机关通过多种方式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公民积极参与决策形成

专家咨

询制度

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举行论证会、座谈会

专家学者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公示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社会听

证制度

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举行听证会

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

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决策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 

★社会听证制度的作用

听证制度是直接民主的制度方式,是公民有序直接参与政治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包括立法听证、行政听证和司法听证。从行政听证的角度看,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对于政府来说,听证制度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听证于民的目的是决策利民。

②对于公众来说,通过听证,提高了自身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

★区分四种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一般是在决策成文前了解民意;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一般是公布一个决策草案,然后有针对性地征求意见 ;专家咨询制度征求的是专家的意见;社会听证制度是通过听证会征求各方面代表的意见。

(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决策机关

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公民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①含义:决策的民主化,是指决策的主体是人民,决策必须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决策的科学化,是指决策指导思想、决策体制、决策组织和决策程序必须科学化。

②关系:决策民主化和决策科学化是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决策科学化是决策民主化的重要目标。


3.我国的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的行政区域层级

共分为五级,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级为中央,设有中央国家政权机关;第二级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三极为设区的市、自治州;第四级为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第五级为乡、镇、民族乡,第二级到第五级设有地方国家政权机关。乡镇下面的村、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下面的社区不设立国家政权机关,村委会和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我国公民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1)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农村村民自治

城市居民自治

组织

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

性质

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民主选举

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基础、主要途径)

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

民主决策

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民主管理

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有效途径)

居民委员会按照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规约规范工作

民主监督

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作用

广大农民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居民委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①乡镇政府对村委会是指导关系,不是领导关系。村委会不是乡镇政府的下级,与之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凡依法属于村委会自治范围内的事项,都由村民自己讨论决定,乡镇政府不得干预。

③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派出机关对居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2)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公民

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青年学生

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4.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1)公民的监督权

来源

宪法

主体

公民

对象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内容

批评和建议

对缺点提出批评,对改进工作提出建议

申诉

申述或诉讼,请求给予公正待遇

控告

指控、告发,要求依法处理

检举

揭发、举报,要求依法处理

(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


含义

方式

特点

作用

信访举

报制度

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信函、电话、当面指出等

是我们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们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以议案、质询的方式

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

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得到切实的保障

舆论监督制度

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 

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 

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其他形式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区分: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

公民通过电话、信函、网络、听证会等参与政治生活,若是就自身生活中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积极参与国家机关征询意见活动,属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若是对国家机关决策的执行、权力的行使、人事任免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或批评,则属于公民参与民主监督。

(3)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意义

对策

国家

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

自觉接受监督,为公民的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

公民

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①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②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③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④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⑤有序政治参与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①是否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准绳)。

②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③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高考考纲要求

我国的

政府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1.我国政府的性质

区别

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

政府性质

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政府职能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生态文明职能

联系

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政府性质决定政府职能


2.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主要职能

内容

目的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①民主:保障人民民主;②专政:打击敌对分子

维护政治稳定,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①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引导人们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建设);②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加强社会建设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区分: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四种方式

经济职能

宏观调控

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市场监管

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社会管理

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公共服务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为经济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相关链接:十八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第一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能干的就交给市场干,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要干那些市场干不了的事情。具体讲,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要减少政府对企业微观经济行为的过度干预,减少不必要的审批。

第二是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原来政府包揽了大量的社会事务,现在要向社会下放权力,还权于民。这样不仅能减轻政府负担,还能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

第三是理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关系,下放权力,调动地方主动性,释放地方活力,并让地方政府的财力和责任相匹配。

第四是理顺政府部门内部间的关系,解决职能交叉、职权不清、相互推诿扯皮等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简政放权”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当头炮”(李克强语)。简政,即精简政府机关,提高行政效率。放权,包括下放权力和取消权力,这要求确立“权力清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同时,“简政放权”才能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要求确立“责任清单”,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


3.我国政府的作用(管理、服务)

政府的

作用

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公民对政

府的态度

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是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二、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对人民负责

是什么

宗旨: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为什么

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府的地位: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怎么办

政府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讲的是出发点的问题,即政府工作人员应当为公而不是为私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讲的是工作是否落实的问题,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还是讲求实效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讲的是怎样开展工作的问题,包括如何决策及如何执行

公民

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热线电话、信访、行政裁决制度)

★关于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①区分: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②求真务实,对于政府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掌握规律;就是要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地干实事、求实效。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即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交给群众讨论、执行,并在讨论、执行的过程中,不断根据群众意见进行修改,使之完善。

★区分: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行政层面),行政诉讼审判的主体则是人民法院(司法层面)。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高考考纲要求

我国的

政府

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一、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依法行政

含义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原因

必要性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是政府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意义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公民);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政府);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政府);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

要求

①具体要求: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②从环节上看: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含义

科学决策

决策者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本质是尊重规律、实事求是

民主决策

决策的主体是人民;决策能够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决策

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与要求,不得与法律不一致,更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原因

政府的决策关系着国计民生

措施

科学决策

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民主决策

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依法决策

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2.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原因

必要性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重要性

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

举措

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体系(关键)

民主(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法制(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①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

②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纪委)、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大的职权——监督权)、人民政协的监督(民主监督职能)、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的审判权、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权)、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公民的监督权、舆论监督制度)。

★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

含义

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威望和影响力

决定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标志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分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如何树立

①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完善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②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③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牢记权为民所赋,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公民与政府——第一、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公民与政府——第一、二单元核心知识归纳


1.公民角度

(1)一个主题:人民当家作主。

(2)两对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3)三项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四种途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政府角度

(1)一是政府应该做什么,即履行政府职能。

(2)二是政府如何去做,即贯彻工作原则,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主观题答题思路


1.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为什么、原因)

分析:原因类主观题从必要性(依据)和重要性(作用和意义)两个方面考虑。

(1)是由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2)是政府履行某种职能的具体表现(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是政府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需要(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4)是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要求。

(5)是政府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要求。

(6)是政府自觉接受监督、树立政府威信的要求。

(7)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8)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


2.政府怎样做某件事?(怎么办、举措类)的分析:措施类主观题要明确行为主体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把该管的事真正管好。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3)依法行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真正提高为经济生活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简政放权,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

(5)自觉接受监督,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民主和法制的统一。切实树立政府权威。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高考考纲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

(1)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①人民→(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②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2)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

表大会

产生

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体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

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

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职权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

人大

性质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

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职权

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常设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地方各

级人大

性质

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作用

讨论并监督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

地位

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职权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人大的职权

人民代

表大会

立法权

制定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机关,国家立法权;

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立法,地方性法规)

决定权

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

任免权

选举、任命、罢免

监督权

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监督“一府两院”工作(对“两院”的监督,仅是县以上的各级人大拥有的职权)

★如何判断人大行使的职权

①如果是关系法律的立、改、废、释的决定则是立法权。

②关于国家大政方针、重大事项、规划的通过是决定权。

③如果是对国家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

④关于“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年度报告或审查则是监督权。

⑤审议通过上年度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批准本年度的工作报告(将要执行)属决定权。


2.人大代表

人大

代表

法律地位

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产生方式

间接选举(县级以上)、直接选举(县及县级以下)

任期

五年

权利

①审议权;②表决权;③提案权;④质询权

义务

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区分:公民、人大、人大代表、政协的职权或权利

公民的政治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人大的职权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大代表的权利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政协的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决定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反映并服务于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含义

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决定因素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国体)

原则

民主集中制(区分:西方的三权分立)

基石

人民代表大会(区分:西方的议会)

地位

根本政治制度(区分: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优越性

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

含义

民主是集中的基础

以民主为基础,才能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过分强调民主会导致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

集中是民主的保障

以集中为保障,才能集中统一人民意志,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过分强调集中会导致独断专行、官僚主义

体现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注意区分

关于

人大

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代表

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政体、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高考考纲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原因

决定因素

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重要性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领导方式、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

性质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地位

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领导方式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关键:依宪执政)

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工作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根本活动原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构成

邓小平理论

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涵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义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本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

内涵

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意义

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意义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

政治领导

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

思想领导

进行思想宣传

组织领导

推荐重要干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

(怎么执政)

民主执政

(为谁执政)

依法执政

(靠什么执政)

区别

含义

遵循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发展规律,实现科学领导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依法治国,推进国家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关键词

科学、规律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

地位

基本前提

本质

基本方式、保证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

含义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原因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措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立法机关要科学立法;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社会和公民要全民守法

依法执政

含义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体现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关键

依宪执政

★区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

项目

依法治国

依法行政

依法执政

区别

含义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主体

国家机关

行政机关

共产党

联系

本质都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中国共产党、人大和政府的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但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职能;人大、政府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②人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依法产生并监督其他国家机关;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对国家的领导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通过人大批准上升为国家意志后,才能贯彻执行,实现对国家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在全国人大制定的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③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是人大的执行机关,由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3.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地位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

内容

基本内容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特点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不是一党制,也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优越性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经济、文化、生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祖国统一)

★注意:我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及地位

我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基础性工程

★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①两者的性质和地位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参政党,不是反对党、在野党。

②两者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治领导);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互不隶属);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关系;在工作上是互相监督的关系(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关于人民政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成立

共产党倡导,各党派共创

成员

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人士等

性质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主题

团结和民主

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地位

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人民政协不是党的机构,不能发挥领导作用;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不是决策机构,没有决策权;也不是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不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

★区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①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针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的协商。②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的监督。③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高考考纲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内容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原因

根本前提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环境

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依据

宪法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三者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含义

我国各民族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表现

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

注意

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

含义

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

表现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意义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要求

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各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原因

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措施

国家政策:西部大开发等;民族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达地区: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富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地位

基本民族政策、基本政治制度

内容

设置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自治机关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必然性

根本原因

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具体原因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①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社会基础);②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③政治认同: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政治基础)

意义

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人民当家作主;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国家统一领导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和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②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③自治机关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国家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又依法行使自治权。

★区分: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

项目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同点

目的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为了祖国和平统一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权限

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政策

范围

少数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

五个经济特区

相同点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都要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


4.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政策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非鼓励公民信教。②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成为个人的私事。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里的“正常”,是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④宗教不能干预国家行政、教育、司法等。⑤共产党员不能信教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并不是要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这项权利。②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国家有必要对宗教事务依法进行管理。③以宗教为幌子或者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都不是正常的宗教活动,对这些活动的管理不是侵犯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①我国的宗教采取自治、自传、自养的方针,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②我国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不是要阻止宗教界开展对外交往。③我国宗教界的对外交往,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一部分。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对他们进行“两个要求”“两个支持”。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不是说宗教已经不存在消极作用,而是通过对宗教进行引导,限制其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

 

综合探究:走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会“有机统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从国家领

 

导人的产生看

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党中央在人大选举前提出国家机关领导人选的建议名单

依法治国,体现在党中央的建议名单不是直接交全国人大代表选举,而是通过法定程序,由人大主席团向全国人大会议提出推荐候选人,经过人大代表讨论,酝酿协商后确定正式候选人,再经过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国家机关领导人。整个过程都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

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无论是讨论酝酿候选人,还是投票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都是经过人大代表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充分体现了代表人民当家作主

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过看

党的领导,具体表现在党中央在人大会议之前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依法治国,体现在党中央的建议并不是直接提交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审议,而是通过法定程序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并经过全国人大会议批准,整个过程都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审议、批准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建议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为什么)

(1)是由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领导核心、执政党)决定的。

(2)是由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的。

(3)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4)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2.中国共产党怎样做某件事?(怎么办)

(1)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2)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如何处理民族问题?(怎么办)

(1)国体和政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基本民族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4)宗教政策:贯彻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反对一切利用宗教破坏民族团结和分裂祖国的活动,依法打击利用宗教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

(5)权利和义务:公民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高考考纲要求

当代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

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

1.主权国家

地位

最基本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类型

国家性质

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发展程度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构成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生命和灵魂)

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国家主权

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表现为对内的至高无上性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性。

②殖民地因为其领土被侵占,政治、经济由殖民国家支配和控制,丧失了独立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在政治、经济上受到列强控制,不拥有完全独立的主权。

③联合国是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台湾不能加入联合国的根本原因是台湾不拥有独立的主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国际组织

含义

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的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

地位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依据

正式条约或协议

类型

按主体分

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

按地域分

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作用

具体分析

有其局限性,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

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维和促发)

★国际组织的分类

①按主体分:政府间的(联合国、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和非政府的(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博鳌亚洲论坛等)。

②按区域分:世界性的(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和区域性的(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等)。


3.联合国

(1)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和原则

产生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性质

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机构

大会、安全理事会等六大机构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等六大原则

作用

具体分析: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有其局限性

★联合国会徽的象征意义:世界地图象征国际性组织;橄榄枝象征和平,表示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中国与联合国

地位

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作用

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

含义

国家之间(最主要)、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内容

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

形式

竞争、合作、冲突(基本形式)

交往方式

贸易、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缔结条约或协定、使用武力

(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重要因素

国家力量、意识形态

★关于国家利益

①国家性质不同→利益追求、对外政策也不同→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②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丘吉尔: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2.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的国家利益

为什么

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是什么

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怎么办

国家

维护自身利益,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公民

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自觉履行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国家利益;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为今后增强国家实力贡献力量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高考考纲要求

当代国际社会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外交成就及其原因;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一、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1.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问题

发展问题

含义

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原因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战后,世界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和平;经济全球化使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现状

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

世界贫富悬殊,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途径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国际新秩序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解决和平问题)和国际经济新秩序(解决发展问题)。


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多极化

形成

两极格局被打破,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调整

表现

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影响

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意义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趋势

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关于世界多极化

①“极”:是指实力强大、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②当今世界的特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

(2)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国际竞争

表现

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

实质

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对策

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等物质力量是硬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为什么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是什么

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怎么办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什么

 

 

 

为什么

必要性

①国家性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决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

②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长期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

③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顺应了时代潮流

④世界多极化: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⑤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是联合国的宗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重要性

①对我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对世界: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是什么

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怎么办

①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②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③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④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说明:中国对外关系主观题解题思路可参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解题思路。


隶属于三好网,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高中政治学科服务平台,每天提供最新干货知识、学科指导、备考策略及在线答疑!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