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赏读 ▏《与朱元思书》,描写天下醉美山水

  • 日期:2017-09-30 09:53
  • 来源: 中学生读写
  • 浏览:
  • 字体:[ ]


这几天,全国各地的八年级孩子们,又开始学习《与朱元思书》了。我也“借光”连续听了好几位老师讲这篇“天下第一奇文”,看到孩子们将99%的精力放在翻译上,就觉得辜负了这篇美文。为弥补遗憾,我将过去写的一篇赏析文章重新推送,与大家一起领略吴均眼中那份独到之美。

???

六朝是个混乱的时代,文士们生逢乱世,朝不保夕,却培养了一双别致的眼睛来观察自然与人生。像《与朱元思书》这样的山水散文,在陶渊明之前的时代是难以产生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奇山异水,天下独。”

多么惬意的一次旅行!天气是如此晴好,“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不像如今的雾霾天,多好的景色都成了黑白片;心情是如此舒畅,“从流飘荡,任意西东”,不像如今的快餐式旅游,用导航仪直接奔着哪个目的地而去,拍上几张照片就急匆匆返回。这样的旅行心态,如今难有了。

这一段是总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话概括感受,下文就要分别描述山、水下面这张图,便是吴均笔下的奇山异水,请欣赏:


图: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甚箭,猛浪若。”

这一段写水,水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清。如今很难见到这样清澈的水了,幸亏有吴均的文字,让我又回忆起童年时那汪清澈的秋水。不知什么时候,家乡的水变得浑浊起来,我曾想,长大了一定发明一种药水,滴到河里水就会变清,可是,如今连我的儿子都长大了,这药水却还没发明出来。春节回家,才发现那小河也早就枯竭了。听说南方很多大湖也见了底,这药水发明出来恐怕也用不上了。

如今的孩子们很难见到“千丈见底”的水,就看看下面这张图过过眼瘾吧: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横柯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一段写山。为了方便背诵,可以分为四层:山之外观、山间声响、触景生情、移船换景。

先看外观。山上多树,又因山高生寒,故称寒树。山势陡峭,一座座山峰好像争着向着蓝天伸展一样。这样写,用的是拟人手法,将静态的山景写得具有动感,生动形象。

再看声响。山间极为安静,不然,怎么能听得到泉水激石的泠泠声?怎能听得到鸟儿鸣叫的嘤嘤声?有时山间又“不安静”,蝉鸣猿啸,四处不绝。在这段江面航行,美的不仅是眼睛,还有耳朵。

在这样的奇山异水中徜徉,自然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平时我们或追逐物质,或忙于俗务,辜负了大自然给我们留下的奇山异水。“江山秋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如果连身边的美景都顾不上看,忙忙碌碌又是为了啥呢?

前面的景都明媚无比,那是远观;船一拐弯,走进一片幽深的林谷中,这里则是另一境界,“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行船百里,自有阴朗晦明的变化,明暗交替之中,船又行出数里。

???

困守在城市中的现代人,也真该像吴均那样,找个机会走出去,和大自然来次亲密接触。

不过,同样是旅游,境界不一样。面对如此美景,吴均禁不住想起来自己的老朋友:朱元思,我的老友,你赶紧也来看看吧!于是,就有了这篇《与朱元思书》。那时候人们还是写信的,如今呢,大家直接用手机拍几张美景,加上几张自拍,发在微信朋友圈,朱元思这些朋友们就可以点赞。

但这样美妙的文字就留不下了。你说,照相机时代,到底是好还是坏?

???

对于一篇骈文来说,只理解意思还远远不够。骈文讲究对仗,句式整齐,音韵铿锵,充满了音乐美,是要必须读出来才能感受得到。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如果说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马”,读起来就不谐调,所以干脆用“奔”代替“奔马”,来个词类活用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