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练习题】中考考查的重点:过渡与照应

  • 日期:2017-08-11 09:28
  • 来源: 学习语文
  • 浏览:
  • 字体:[ ]

语文听黄保余说:

 

过渡与照应都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下面跟我一起来学习下吧!


 


过渡与照应


过渡,是指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各种衔接的形式或手段。它在文章中起到两种作用,分别为承上启下和引出下文。常见的过渡形式有三种:一是关联词语;二是过渡句;三是过渡段。


过渡一般都是文章中间段落起到的作用。照应,是指文章内容前后的关照与呼应。它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或巧妙。照应在文章结构安排中,多指的是首尾呼应。照应主要分为三类:首尾呼应;文题照应;情节照应。前两点是中考考查的重点。

 

照应,更加通俗地来理解,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出现的情况,在前文也要有所预示。使得文章的结构严谨,情节周详、缜密。照应所对应的中考题往往这么考:给出两种文章结尾,问哪一种更合适,说出理由。中考文章《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就是这么考的。这篇文章第二种结尾提到了父亲的叮嘱,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照应的方式或应用

 

1. 文题照应

 

文题照应最大的好处就是使文章结构严谨合理,中心突出,不会跑题。文题照应主要指结构上的照应,包括三部分:1. 开篇点题;2. 篇中应题;3. 结尾扣题。


这种照应法即文章的内容要紧扣题目,做到点题,突出中心,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八年级上学期我们要学到的朱自清的《背影》。


开篇切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篇中应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

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结尾扣题:“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文章内容紧扣题目,几处照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父子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 情节照应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里所说的就是情节上的照应。文章中的情节之间互相呼应和照应,会使前后内容的联系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如鲁迅《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到来,便照应了“我”刚回乡进家时母亲说的一段话:“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如果没有这段交代,后面写闰土的到来,就太突然了,失去了照应。

 

3. 首尾呼应

 

这一点是在语段作用题中常考的,当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相似或相关语句时,在结构上要答出首尾呼应。有些文章为了突出自身的完整性,使结尾照应开头。这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开头作者从切身的感受中提出了“谁是最可

爱的人”这一问题,结尾则把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的战斗同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主题。

 

在中考中考过顾城的《母亲》,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构成了呼应。

 

 

 

马上来练一练吧!一定要做完题再看答案哦!

 

黄保余语文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1. 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测试费,父亲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去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2.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和我上路了。

3.“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叨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一阵阵轻微的凉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甩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淳。

4. 不知不觉,县城到了。

5. 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父亲一眼。“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实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实。”那人丝毫没有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 !”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6. 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7. 风裹着雪吹过来,五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 !”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

8“. 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得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9. 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测试。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可能保送上大学。”眼看就要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 ! 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结尾 1:后来,我终于替父亲圆了上大学的梦。但是,二十年前的这一幕,从未在我心底消逝。每当天空飘起雪花,每当我毫不犹豫地给儿子掏出五元钱时,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就会在耳边响起,异常地亲切而又清晰……

结尾 2: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如果也遇到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什么,爹?”“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