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迟到的教材给学生上了“第一课”

  • 日期:2012-04-16 11:55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安徽滁州等五个地市的很多初中学生发现,自己领的新书里唯独没有英语课本。据安徽省教育厅红头文件显示,安徽省8月底决定改换上述五地市的初中三个年级的英语教材版本,因所涉教材量多达近百万册,教材供应商印刷、配送不及,导致出现上述结果。据知情者透露,利益重新分配是更换背后原因。据《新京报》
临开学前,却仓促更换教材,相当于临阵换帅。教师对新教材缺乏系统培训,学生对于不同教材风格的适应等问题,都会给教学造成很大影响。然而,这一切,竟然是利益冲突的结果。教材发行中的潜规则,又一次赤裸裸地浮出水面。
近些年来,针对教辅书引发的腐败问题,相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统一征订,但依旧未能斩断借教辅材料伸向学生捞钱的黑手。随着教材市场竞争的加剧,作为必选的教材,显然已经成为某些人利益寻租的重要渠道。知情人士披露,大宗教材进学校,握有决定权的人获益在5%到10%之间,以安徽五地市初中生此次更换英语教材而言,中间又有数百万元的灰色收益。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仓促更换教材的背后,是一条灰色利益链在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发行机构、学校无疑是这条利益链上的一环,共同分食着教材带来的高额利益。
按照有关规定,换教材必须从初始年级开始,中途不得更换教材。也就是说,安徽五个地市的初二、初三学生的教材本不该更换。然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主管部门无视对教学的危害,违规中途更换教材,且由于措施不利,导致上百万学生迟迟拿不到教材,可见,某些人已经被利益冲昏了大脑。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对社会作出交代,由此造成的恶果,必须有人担责。
仓促更换致使教材未能按时送到学生手中,由此引发社会关注,只不过是一个偶然事件,人们更关心的是,教材发行中的利益寻租空间到底有多大?每个学生要为此付出多大成本?司法部门对这类腐败现象,到底会有什么反应?
这两天,全国超过两亿的中小学生同上《开学第一课》,袁隆平、李连杰等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他们描述了一个公民的“梦想”。然而,当他们以“公民”的身份,追问自己的英语课本何以迟迟不见踪影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将如何回答?这样的“第一课”,又能让学生产生怎样的“梦想”?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