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字体大小函数 function FontZoom(fsize){ var ctex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rctext"); ctext.style.fontSize = fsize +"px"; }
> 字数分类:
50字 100字 150字 200字 250字 300字 350字 400字 450字 500字 550字 600字 650字 700字 750字 800字
900字 1000字 1200字 1500字 2000字
> 体裁分类:
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写人作文写事作文写景作文写物作文想象作文抒情作文描写作文科幻作文作文题目毕业作文
成长动物公德励志情感人物事件文化哲理植物自然

写作素材专辑(225)

时间:2012-11-22 11:08来源:中小作文点击:字体:[ ]


   1、追慕前贤的苏轼
   苏轼之号东坡,乃是追慕前代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特别喜爱在城东一土坡上栽种花树。他的《东坡种花》诗两首中有句:“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还有《别东坡花树》诗曰:“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遭遇与心境正与当年的白居易相似,他十分怀念这位前代大诗人。他在《去杭州》诗中写道:“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诗前小序有言:“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另有《赠善相程杰》诗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送程懿叔》也有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苏轼号“东坡”实在是景仰白居易。
  
   2、“文正”最美
   中国古代的大臣死后都有“谥”。谥号没有明文规定哪种最高,从《史记·谥法解》来看,“文正”最美,而且在各朝追谥大臣中有所证实。《谥法解》关于“文”、“正”这两个字的定义为:“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内外宾服曰正”,这比“大虑行节曰孝”、“好廉自克曰节”、“内外思索曰思”、“胜敌志强曰庄”、“夙夜警戒曰敬”等似乎要高。
   唐朝著名的文臣中,死后被谥为“文”的很多:魏征谥为“文贞”,房玄龄谥为“文昭”,姚崇谥为“文献”,牛僧孺谥为“文贞”,狄仁杰谥为“文惠”。
   到了宋朝,开始“文”、“正”连起来用。宋朝四百年天下,大臣死后谥为“文正”的只有王旦、王曾、范仲淹、司马光等几人。某些大臣行为有些疵病的,朝廷即使谥之为“文正”,往往会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对。大臣夏竦死后,朝廷谥之为“文正”,当即遭到大臣刘敞的反对:“世谓竦奸邪而谥为正,不可!”司马光也认为夏竦不可受此美谥。在众大臣的阻止下,夏竦被改谥为“文庄”。
   宋代著名的清官包拯,死后被谥为“孝肃”,《宋史》上写得明明白白。但老百姓除了叫他“包公”、“包青天”外,又称他为“包文正”。因为老百姓不忘包拯的功德,要把最好的字眼安在他头上。
   元代,最高统治者模仿汉人加谥的办法以笼络臣下,特别是汉族大臣。良相廉希宪(汉族)、刘秉忠(汉族)、耶律楚材及大臣赵良弼(汉族)死后俱被谥为“文正”。
   清代,曾国藩为主子保住了江山,生前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汉族臣子中只有他一人被封为侯),死后被追谥为“文正”。
  
   3、谈虎色变
   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只有亲自参加实践或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获得真知。
   一次,他在给弟子讲学,当谈到关于知识的获得方式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曾经被老虎咬伤过。一天,他同几个乡亲坐在树下乘凉。忽然跑来一个人,说一只老虎吃人了。周围的人听后都感到十分吃惊。而那个被老虎咬伤过的农夫则特别惊慌,他吓得脸上的颜色都变了,比其他人害怕得多。
   程颐接着给弟子们说,老虎吃人这种事,虽然连小孩子都知道,然而他们并不真正知道老虎如何伤人及老虎伤人的可怕情况,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真知。真正具有这方面知识的,只有那个农夫。
   “谈虎色变”就是出自程颐讲的这个故事,后来用它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情,精神就紧张起来。
  
   4、林则徐新疆兴垦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林则徐因禁烟得罪英国而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这里,这位民族英雄受到伊犁将军布彦泰高规格的礼遇,使林则徐备感慰藉,也保证了他继续以坦荡的胸怀,发挥自己的才干。
作文投稿

写作素材专辑(225)一文由作文大全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作文大全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