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友 > 发现 > 正文

“刻”的来历

  • 日期:2010-12-19 09:10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古人为了计时精确,把一个昼夜划分为十二等份,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每一个等份叫做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现在的零点相当于子时,两点相当于丑时——到了近代,人们又觉得这种时段太长,又把每一个时辰分为两个小时辰,每一个小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一小时。头一个小时辰叫“初”,后一个小时辰叫“正”。如子初,就相当于现代的二十三点;子正,就相当于现代的零点。再到后来,人们把小时辰简称为小时,一昼夜就成了二十四小时了。那么,为什么一小时中的十五分钟又叫做一刻呢?原来,古人曾以铜壶滴漏的办法计时,这种铜壶叫漏壶,有音壶和复壶两种,复壶计时更精确。元代有一种复壶由四只铜壶组成,由上而下,互相迭放,上面三只壶底都有小孔,最下一只壶中竖放着一个箭形的浮标,上面有刻度。随着壶中水量的增多,浮标逐步向上升高,这样就可以知道时辰了。因为记录一昼夜的时间,浮标正好上升一百刻,所以古人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可是,一百刻不好与十二个时辰相配,不能被十二整除,所以又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一百二十刻……清朝初期,确定一昼夜为九十六刻,这样每一时辰就是八刻,每一个小时辰(小时)就是四刻。我们知道,现在一小时是六十分钟,六十分钟除以四刻,所以十五分钟就是一刻。现代计时“刻”,来源于此。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