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门诊 > 正文

妻子代替不了父亲

  • 日期:2011-07-16 08:12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患者,男性,30岁,建筑工程师,结婚5年,有一3岁男孩。主诉近一年来心里烦躁,怕会突然死去,在家里常向妻子乱发脾气,妻子受不了,夫妻间闹得非常不愉快。发病起因是:一年前,将近60岁的父亲突然胸前不适,病人亲自赶紧送父亲去医院检查。在医院父亲心脏病发作,病人目睹父亲全身抽动后突然死亡,留下可怕的印象。父亲死后数周,病人开始发觉自己心跳增加,常自己去按脉。害怕自己心脏也有毛病,逐渐紧张、恐慌和害怕。因害怕自己会突然死掉,要妻子常陪伴着他,并要求妻子对他好,服侍他,照顾他。起初,妻子还很顺从,按照吩咐去照顾他,可是时间一久,经医师检查都查不出什么心脏的异样,妻子就没那么特别理会他,结果病人就常向妻子大发脾气。病人从事建筑工作,专门于室内装饰,因工作认真、勤劳,向来很有成就。可是近来心情不稳定,常向同事发脾气,甚至想动手打不听话的手下同事,吓坏了自己。病人变得事事都很担心,对自己3岁的独生男孩更是保护。早上当孩子上托儿所时,唯恐有意外事件发生,坚持要大人陪送。因为自己不敢一人外出,乃要求与妻子两人一起护送儿子上托儿所,妻子认为无此需要,不愿意照办,病人就向妻子大发脾气,在家甚至摔东西,把家搞得不宁静。
     因妻子受不了此情况,终于劝病人前来接受心理治疗。初次会诊,治疗者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进一步询问了病人小时候的生活情况,并了解到:病人13岁时,父母因关系不好而离婚。病人此后跟父亲生活,他认为母亲脾气很不好、性格暴躁、一发脾气,甚至会把一把刀往头上摔过来。害得病人从小就胆子小。而父亲从小很保护病人,不让他游泳、滑冰,唯恐有意外。父母离婚后,父子两人“相依为命”,父亲更照顾他。但父亲偶尔因工作忙,晚回家,病人一个人在家就感到空虚、孤单、害怕。病人25岁时,在工作场合里认识了妻子,半年后结婚,婚后感情还好。只是妻子发觉病人不擅于人际关系,总是叫妻子去“打前锋”,问别人事情,接洽事情,自己不敢露面。自从病人生病以后,起初妻子还时时按病人的要求去照顾他,尽量陪伴他。可是时间一久,就觉得难于总是迎合先生的要求。特别是妻子发现她不在家时,病人倒可以自己应付好好的,但只要妻子一在这,病人就变坏了。近来妻子忍不住的会开口批评病人没出息,不像男人,没骨气,东怕西怕,总要妻子陪伴。结果病人很生气,骂妻子不了解他内心痛苦、夫妻就相互吵起来。
     在详细了解病人的生活史后,治疗者认为:病人的病情发生与父亲去世有关,病人感到自己丧失了保护者,因而出现自己好似有心脏病的情况,向妻子要求特别照顾,靠妻子来弥补自己丧失的保护者(父亲),以便应付因丧失保护者而产生的恐惧感。可是当日子一久妻子不愿继续且长期扮演“保护者”时,病人发生恐慌,并且乱发脾气。这种乱发脾气的反应影响了夫妻关系。也就是说,个人的心理问题扩散到婚姻问题。病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妻子陪同来接受治疗的。针对上述情况及分析认断,治疗者采甲了婚姻治疗的方法,以改善恶性循环的夫妻关系。治疗者前后对病人进行了5次会诊,所有会诊都由夫妻共同参加,前面已介绍初次会诊情况,下面介绍其余4次。第二次会诊治疗的焦点在于更改夫妻的相互反应关系。治疗者首先向夫妻俩共同说明,病人何以要求妻子特别照顾他的心理,也说明妻子已受不了此长朝的“病态”要求。治疗者运用夫妻治疗的要领,向妻子说明先生并非无理取闹,找妻子的麻烦,只是心情不好,所要求的事倾向不寻常的地步;同时治疗者向丈夫解释妻子并不是不关心丈夫,只是无法接受不合理的要求。
     为了改善他们夫妻目前关系,治疗者建议病人要区别所谓“合常理”与“不合常理(病态)”的要求,只向妻子要求合理的事,如要求妻子在态度上保持关心,而不可坚持病态的要求,如送儿子上托儿所,坚持由病人与妻子双双去护送。治疗者指出病态的要求不但得不到妻子的同意,引起病人的不满的恶性循环结果,而且还有其本身的坏作用。譬如过分担心孩子安全,要父母双人保驾送托儿所,就等于重演父亲过分保护病人,不让病人滑冰或骑车子一样,会养成容易害怕的孩子。还有,病人心情不好而乱发脾气,就像自己一向讨厌的母亲一样。也会给病人的孩子留下害怕的心理。根据这些说明,病人了解要区别自己对妻子的要求,克制不做非寻常且病态性的要求,也尽量不要在家发大脾气。第三次会诊时,治疗者让他们继续检讨他们过去相互反应的行为问题,并具体讨论如何纠正。运用行为治疗的原则,治疗者让他们俩在场实际练习如何健康的相处。譬如,先生不宜怕自己一人留下家里,一概规定妻子不可自己外出;平时要让妻子短时外出办点事,等到自己心情特别不好时,才向妻子说明,要求当夜留在家陪伴他。
     第四次会诊时,治疗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由治疗者扮演将要去世的父亲,让病人与父亲有道别的机会。病人向”父亲”(治疗者)讲话,表示后悔没满足父亲的期望,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治疗者则以“父亲”身份劝告儿子,说明父亲最希望的是他们夫妻和睦,生活愉快,事业有无成就尚在其次。病人听后很激动,并且心理很满意能听到父亲最后一句遗言。第五次会诊时;病人报告上次会诊以后心情好多了。病人表示失掉的父亲已找不回来,但决心好好过家庭生活,再也不向妻子乱发脾气,并使自己成为一名好父亲,将来带大自己的儿子。诊断分析本例引自曾文星先生报告的一个婚姻治疗案例。治疗者综合运用了系统论的婚姻疗法和行为婚姻疗法。第二及第三次会诊充分体现了这两种方法的运用。这一案例还为所有的心理治疗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典范:正确、合理地分析与诊断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基础。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