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日手抄报:
元旦 春节 迎新年 元宵节 植树节 清明节 青年节 母亲节 端午节 父亲节 中秋节 教师节 国庆节 重阳节 万圣节 感恩节
圣诞节 六一儿童节 三八妇女节 我的中国梦 世界无烟日 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生手抄报
> 专题手抄报:
读书 数学 英语 语文 历史 汉字 诗歌 童话 法制 科技 秋天 乡情 雷锋 军训 廉洁 文明 普通话 防溺水 爱牙护牙
保护环境 低碳生活 垃圾分类 节约用水 勤俭节约 创建文明城市 爱路护路 讲文明树新风 珍爱生命 我爱文学 心理健康 我爱我家
北京精神 红领巾心向党 祖国在我心中 民族团结 交通安全 消防安全 食品安全 防震减灾 安全教育 热爱祖国 国防教育 感恩教育

语文手抄报:文言文判断句例说

时间:2015-06-11 10:20来源:网络收集点击:字体:[ ]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第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第二、“......,......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第三、“......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五、“......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第六、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七、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第八、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第九、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语文手抄报:文言文判断句例说

点击放大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