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关于青春的记忆(组图)(4)

  • 日期:2013-09-05 10:23
  • 来源: 乐学
  • 浏览:
  • 字体:[ ]

  郑奇宝:去了以后我就对这个工作挺感兴趣,我不安心做装配工,自己就深入进去,跟工程师们去讨论,设计上有什么问题。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安心?

  郑奇宝:我就是感觉就是对知识和技术的这种求知欲。

  解说:1977年,国家恢复实行高考,中止了10年正常读书生活的青年人,终于可以通过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对于渴望读书的郑奇宝来说,无疑是一个夙愿得偿的良机。已经参加工作的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函授的大学课程。

  郑奇宝:那时候我们年龄差别是很大的,有我们那个时候很年轻的,也有岁数很大的,去读书的人大家都很努力。就是很简单,我就想学知识,增加自己的才干吧,能学到一些这样的本领。

  解说:郑奇宝一边上函授课程,一边把视线转向改进生产设备上。

  郑奇宝:那个时候都非常非常落后,我们那个水平相当于美国的20、30年代的状况,我感觉中国人很是一种侮辱。

  记者:你想改变它?

  郑奇宝:对。那时候年纪轻,胆子都很大,有什么不好做,什么都能做。

  记者:但是当时您就是一个技校的毕业生。

  郑奇宝:对。很多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去学。

  记者:会想到,比如说我把这个发明搞出来,它可能更多是一种,个人价值的一种实现?

  郑奇宝:没有,那个时候社会上的诱惑和利益的激励机制都很少,从我的角度,就这么简单

  就是说中国这么落后,中国人可以干一件事,而且技术工作我也很感兴趣,我想把这个工作去做好。

  解说: 自动发报机在80年代初还是高精尖的技术难题,苦于钻研的郑奇宝承担了这一在当时看来似乎不可完成的任务。

  郑奇宝:我们做开发的时候技术太落后了,最早的,我记得很清楚,一个IBM的计算机,那是当做一个宝贝,买来的时候,厂长亲自督阵、开箱,开出来,然后去用每一条指令都是靠ABCD12345这样打进去,那个时候整个容量就只有两K,按一下执行一条指令,按一下执行一条指令,这样把一个很复杂的自动发报机的程序,一个系统调试出来,这个现在想象是不可思议的事。

  解说:一连几个月的时间,郑奇宝他度过了他科技攻关中最难熬的时期。

  郑奇宝:哎呀,那个时候是我一生当中印象最深的时刻。我跟你讲,我读两个大学,我父亲是癌症,而且是晚期,我母亲也生病,我就家里面一个人,就在医院里面,空下来就这么写程序,写完以后回来再调试,所以那个人完全是处于,怎么说呢,无法形容的紧张的这种状态。

  解说:几个月过后,郑奇宝程控发报机的研制终于获得成功。

  郑奇宝:把它那个调通以后做出来,按照我的想法能实现了,那是晚上还是11、12点钟的时候,我记得,夜深人静,车间里没人,我做完以后,好高兴。就是一种成就感。

  记者:这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下一个发明?

  郑奇宝:对 。后来我就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解说: “程控发报机”参加了当年全国青工“五小”智慧杯竞赛,并一举获得一等奖。而此后的时间内,郑奇宝又先后做出了20多项发明,30岁时,它就成为了上海最年轻的工程师。在那个知识被重新尊重的年代,青年人尽情地挥洒着他们的激情和才干。

  郑奇宝:那个时代的年纪轻的人,大家很讲理想,追求,抱负。

  记者:你个人也置身其中,你觉得这种社会基础是什么呢?

  郑奇宝:那个时候就是想你对崇高的某一个事业,对一个人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甚至为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每个人他有那种献身的精神。

  解说: 这是80年代青年发自心底的歌声,投身热爱的事业,为了国家的富强,成为每个年轻人心底的愿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曾经成为激励很多青年的座右铭。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